觀看《1917︰逆戰救兵》的時候,大叔的朋友已經是二刷甚至三刷電影了。對上一次聽到類似話,已經是 10 年前的《阿凡達》(Avatar),可想而知,這齣戰爭片對影迷的吸引力是何等巨大。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1917:逆戰救兵》:電影的力量

【影評】《1917:逆戰救兵》:電影的力量

觀看《1917︰逆戰救兵》的時候,大叔的朋友已經是二刷甚至三刷電影了。對上一次聽到類似話,已經是 10 年前的《阿凡達》(Avatar),可想而知,這齣戰爭片對影迷的吸引力是何等巨大。

單是其剪接和拍攝技巧,已值得你看 IMAX 版一次。「一鏡到尾」的呈現,其實是由多組片段所組成,但剪接之巧妙,卻讓你幾乎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剪接以外,製作上的計算實在不得不令你佩服,如拍攝場景中演員的排演,如何確保上百位士兵演員的走位不會出錯,已經是一門學問;再者,因為電影採用「實時」的時間線,由日到夜,由室外到室內,怎樣使用全天然的光源呢?又如何確保在極端的光源變化下,保持一致的色調和色溫呢?這部分都值得喜愛電影的你深入研究。特別是攝影師 Roger Deakins 後對入夜的火光、室內的低光,以及清晨到日出自然光變化的掌握,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再說,是美指的力量。細緻又精巧的設計下,戰壕的密度與壓逼感,兩軍前線佈置的分別,以至戰場最前線無人區屍橫遍野的蒼涼和可怕,都一一呈現,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的真實。又有趣地,主角走過兩軍的戰壕,當中細微的差別,又有趣呈現雙方如何看待軍人,其同伴笑說「敵軍的老鼠都比自己一方的肥大」,再看戰壕內仍存放不同的軍糧,便可見當時英國政府對軍人有多刻薄(或是英國資源不足,或是他們孤寒成性吧⋯)。

觀看《1917︰逆戰救兵》的時候,大叔的朋友已經是二刷甚至三刷電影了。對上一次聽到類似話,已經是 10 年前的《阿凡達》(Avatar),可想而知,這齣戰爭片對影迷的吸引力是何等巨大。

觀眾以第三者的角度,看著主角穿越不同的地帶,走過戰場每個角落。導演用相對靜態的手法,側寫戰場實況。接近兩小時的觀影過程沒有令人喘不過氣的連場動作,取而代之是一種對前路未知的不安感。空無一人的戰壕,已成廢墟的民居,看似完全被摧毀的城鎮,還會有敵軍埋伏嗎?抑或敵軍已設置陷阱引人入局呢?還是,前方數百米外有狙擊手正默默守候呢?在「一鏡到底」的手法下,我們的視點局限在主角附近,保持相近的視距,感受同一份不安。

回想史匹堡的《雷霆救兵》,史詩式的壯烈激戰場面幾乎定義了現代戰爭電影的基準;直到 3 年前的《鄧寇克大行動》,基斯杜化路蘭透過剪接、拍攝手法和音效的運用,營造戰場上的壓逼感,開拓戰爭類型的另一種可能。而《1917︰逆戰救兵》,則是一幅連貫又蒼涼的畫像,勾劃戰場不同角落的實況,寫實地帶出戰場的冷酷和死亡氣息。

觀看《1917︰逆戰救兵》的時候,大叔的朋友已經是二刷甚至三刷電影了。對上一次聽到類似話,已經是 10 年前的《阿凡達》(Avatar),可想而知,這齣戰爭片對影迷的吸引力是何等巨大。

超級英雄片無疑提供極上的官能刺激,但同時令電影變得兒戲,戲院淪為主題公園般的機動遊戲場所;相對之下,如 Netflix 的串流平台引入超高質素的電影和劇集製作,大叔開始懷疑為何還要入戲院看電影呢?但《1917︰逆戰救兵》,卻令人重新肯定戲院的價值,因為只有戲院的銀幕和音響,才足以呈現導演的世界觀,以及當中戰場的臨場感。

電影的力量,只能在戲院能親身體會。

觀看《1917︰逆戰救兵》的時候,大叔的朋友已經是二刷甚至三刷電影了。對上一次聽到類似話,已經是 10 年前的《阿凡達》(Avatar),可想而知,這齣戰爭片對影迷的吸引力是何等巨大。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