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沒有簡單的複製前作的成功要素,除了食事,家居空間是最重要的敘事與抒情工具,也是建構復批判「家」的關鍵角度。《從今以後》開首和結尾都是兩主角的行山回憶片段,首尾呼應,別有深意,這留待後文再談。正式開展故事的第一場戲,Angie(區嘉雯)與 Pat(李琳琳)在家裡泡茶煮早餐,導演即已將食事與家居空間置於「前景」——她倆住在舒適的千尺居所,廳房空間闊大,沒有阻人的支柱或三尖八角的間隔,廚房和飯廳之間只有通花木屏風,半開放式的感覺,陽光從露台窗外照進來,光亮無阻,看起來更開闊。屋中牆上掛著幾幅書畫,都是奔馬、游魚之類的水墨畫像,是傳統華人家庭陳設,主角兩人悠閒地吃的也是中式早餐,有粥有糕點,遠比一般家庭豐富。傳統而開放,明亮而通闊,既是主角家居的感覺,也是兩人的性格的象徵,這不單是兩人愛情的結晶,更是數十年感情的回憶。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早餐情景,是她倆每日如是的溫馨。
這是個無數香港家庭夢寐以求的舒適單位,也是一般觀眾可望而不可即的退休空間,電影清晰顯示其座落何文田街,我曾詢問製片馮惠思,他表示單位內景和大廈外觀分別從街上兩幢大廈拍攝,但兩幢大廈的規格相近;「香港電影導演會」會址剛好也在其幾個車位的距離。略查資料,何文田街何文田大廈是在 1957 年入伙的洋樓,單位平均千呎面積,市價約一千五百萬,附近的新舊住宅的市場定位也差不多。這絕對不是一般香港家庭能支付的樓價,甚至大部分所謂中產也無法企及。當然,我們可相信 Angie 與 Pat 昔日建家於此時,樓價遠沒有這麼瘋狂,兩人當年共同經營紡織成衣廠,經濟條件理應頗算不錯,最後賣廠套現買樓退休,可以應付此樓價,也是合理而明智之舉。這樣的理想居所,死後引人覬覦,雖是「家人」也反目,在香港人普遍為居住而煩躁的背景下也不意外。導演選址於此,符合兩人的出身,切合故事的發展,而且一方面側見紡織業的盛衰,一方面反映近二三十年樓價飆升的瘋狂,也見其寫香港故事的用意。
吃過早餐,主角兩人到街市、到花店,準備中秋自煮聚餐,這兩個地方都是可讓她倆安心通行之處︰在前者兩人手挽手輕鬆自若,菜檔肉檔檔主們對她倆都親切好客(《叔.叔》也有同行逛街市情景,同樣拍得出色,兩位叔叔相處溫馨,但就沒她倆親密了);在後者則有同志好友,既有相近的中產品味,也是扶持互助的社會友朋。這兩個不是「家」的場所,也許更令她倆有「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