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十年來是枝裕和在國際影壇進一步鞏固地位,在康城影展屢有獎項斬獲,得到更多海外(特別是歐美)影迷以及大眾的認識和擁戴,但他最初期的紀錄片創作,卻少見討論,更遑論有修復整理或重新發行的計劃。 從 1991 到 1996 這五年間,是枝裕和替日本富士電視台的「NONFIX」系列製作了 7 部長約 50 至 80 分鐘的紀錄片;同期他在東京電視台及 NHK 也分別完成了一部電視紀錄片,當中以 NHK 的《當記憶失卻時… –某個家庭兩年半的紀錄–》尤為突出。是枝裕和在這些作品的投入程度相當之高,除了一貫地同時出任導演及剪接,創作期間他也願意花長時間耙梳資料(如 1991 年的《但是…當福利被削時》,籌備時的走訪和調查記錄,後來輯成書本《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耐心地與被攝對象相處交流(《另一種教育》、《沒有他的八月天》)、又或遠赴外地拍攝(《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縱然這些紀錄片規模和製作成本有限,也只是在電視上放送,但是枝裕和卻是卯足全力去製作;短短五年間能有如此高質素的產量,是枝裕和的創作力和魄力可謂令人敬佩。 接觸過是枝裕和的早期紀錄片,大概就更能理解《幻之光》、《下一站,天國》、《誰知赤子心》那種轄達、世故,以及對各種年齡階層的人物都充滿體察和理解的精神。比起其他導演的劇情片首作,是枝裕和的《幻之光》不但跟「新銳」、「破格」、「青春年輕」這些關鍵詞沾不上邊,而且還是沉浸在一片灰茫虛空、對死亡的執著與繞纏當中。生與死一直都是是枝裕和非常關心的母題,他頭四部劇情長片中更為顯著(這四部電影中,「死亡」在劇情上和主題上都佔據一個重要位置,是枝裕和在每一部的處理手法亦不盡相同),這一點可以追溯到他拍紀錄片的草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