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動畫電影,我總會記得《好電影的法則》書本裡寫的一則道理:動畫師難得可以擺脫製作真人電影的成本掣肘及現實限制;如果動畫人物在戲中只做一些平常不過的事,何解要把他拍成動畫呢?此話無疑說得武斷,然而它點出了動畫任想像力奔馳的先天優勢與精粹。《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的創作人正正深諳此道,充分展現動畫映像及技術的可能性,讓作品走到動畫片的高峰。
提到動畫電影,我總會記得《好電影的法則》書本裡寫的一則道理:動畫師難得可以擺脫製作真人電影的成本掣肘及現實限制;如果動畫人物在戲中只做一些平常不過的事,何解要把他拍成動畫呢?此話無疑說得武斷,然而它點出了動畫任想像力奔馳的先天優勢與精粹。《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的創作人正正深諳此道,充分展現動畫映像及技術的可能性,讓作品走到動畫片的高峰。
憶起當年觀看首集《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的經歷,當時我在芬蘭當交換生,跟捷克室友在冰天雪地騎著單車來到戲院。電影開始了五分鐘左右,眼前複雜細密的畫面竟令我懷疑本片是否 3D 電影。過後才知導演刻意省去傳統的景深效果,避免模仿真實攝影,將每格畫面當成插畫 / 圖畫一般呈現,為背景增添印刷的質感,模擬美國漫畫的繪畫風格。所以我們會看到蜘蛛俠飛翔時身後的高樓大廈顏色和線條散掉,像電視出現鬼影一樣,也會看到背後的車輛被簡化為一團顏色。這種高度風格化的創意決定前所未見,將漫畫融入動畫之中,使 Miles Morales 的蜘蛛俠系列有別於任何一部電影,創造了新的動畫語言。
也許因著首集創新的動畫風格成功獲得大眾喜愛,儘管今集導演陣容改頭換面,電影維持首作的視覺元素(在商業大片中,往往是系列風格大於個人風格),再從中加入更多擁有不同美術設定的平行宇宙,以美術風格擴展蜘蛛俠系列的世界觀。譬如說女蜘蛛俠 Gwen 置身的世界色彩多變,隨劇情氣氛和人物的情感而變化,像印象派的作品;不服主流思想的 Spider-Punk 是以具有反動意識的拼貼藝術設定;印度蜘蛛俠的城市則是帶有手畫草稿的畫風;當主角走進蜘蛛俠聯盟,角色眾多各有不同的造型,而他們全部也是來自不同宇宙的蜘蛛俠,確實目不暇給,有大開眼界的快感。
電影的動畫技術水平超卓,畫風凌厲而不失人性的筆觸——尤其是主角 Miles Morales 生動的神情,使他重視情義的個性表現立體——以悅目的視覺畫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然而影片的敘事並不如動畫技術秀麗,編劇不斷層層堆疊新人物、新的世界觀、新的劇情任務,它們都未有用緊密、集中的主題意念扣連,只能勉強說是以一家人應坦承相對作為戲劇前設(蜘蛛俠需要隱藏自我身份),唯獨這類劇情上演過千遍,角色覺悟也是一下子的事,沒有從冒險的經歷中成長。首集的青春成長故事,來到今集演變成一場見步行步的歷險記,由成年的蜘蛛俠一五一十向 Miles Morales 解話。
(以下內容含劇透)
《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將故事說得最動聽的時候是臨近結局,當一眾蜘蛛俠精心部署阻止 Miles Morales 擾亂宇宙秩序,在屋頂、天台、馬路上等候他的出現,天空下起傾盆大雨,氣氛如箭在弦。當 Miles Morales 向母親坦白蜘蛛俠的身份,才察覺到事情有不對勁的地方;在另一邊的 Gwen 突然產生蜘蛛感應,意識到他去錯不屬於自己的宇宙。Miles Morales 與眾蜘蛛俠及奸角的決鬥本應是戲劇的高潮和收尾,因為這個錯誤而無疾而終,變成一個懸而未決的處境,留待下回分解。這個結局反高潮之餘,也相當反傳統。假如本片的第一、第二幕也有這麼扣人心弦的懸念,就大有潛質成為一部蜘蛛俠的經典。可惜創作人都把精神投放在美輪美奐的視覺藝術和多元宇宙的設定,真正的戲劇因而變得暗淡。還是拭目以待一年後的終章,願第三集能好好解決留下的所有伏筆。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及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