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犬之島》(Isle of Dogs)上映時,我內心欣喜 Wes Anderson 終於為自己輕描淡寫人間傷悲、討人歡心的創作找到合適的媒介——與現實世界保持距離的定格動畫(若論戲劇內容與形式的契合,2009 年的《狐狸先生無得頂》(Fantastic Mr. Fox)有最上乘的敘事表現,然而在美學及動畫風格上未及《犬之島》耀眼突出)。隨後回歸真人電影,近作《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以雜誌裡五花八門的內容為題,也是 Anderson 為自己跳脫、小情小趣的創作,特意選擇的多段式電影(omnibus film)框架,來配合他鍾愛把玩各類電影形式的特色。這次 Netflix 發行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Anderson 再次找到了新的創作安樂居。我指的不獨是本作隸屬的短片類型,而是影片背後採取的劇場手法,搬演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主張的「疏離效果」,用電影裡複雜的場面調度——攝影機的運動配合燈光甚至特效的轉變——不斷提醒我們電影的人工性。海報中,驟眼看 Benedict Cumberbatch 正在凌空打坐;再細心看,方才意會他是坐上與地板相同顏色紋理的木箱。這個木箱,便是 Anderson 新找來的立足之地。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Wes Anderson 的神奇木箱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Wes Anderson 的神奇木箱

記得《犬之島》(Isle of Dogs)上映時,我內心欣喜 Wes Anderson 終於為自己輕描淡寫人間傷悲、討人歡心的創作找到合適的媒介——與現實世界保持距離的定格動畫(若論戲劇內容與形式的契合,2009 年的《狐狸先生無得頂》(Fantastic Mr. Fox)有最上乘的敘事表現,然而在美學及動畫風格上未及《犬之島》耀眼突出)。隨後回歸真人電影,近作《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以雜誌裡五花八門的內容為題,也是 Anderson 為自己跳脫、小情小趣的創作,特意選擇的多段式電影(omnibus film)框架,來配合他鍾愛把玩各類電影形式的特色。這次 Netflix 發行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Anderson 再次找到了新的創作安樂居。我指的不獨是本作隸屬的短片類型,而是影片背後採取的劇場手法,搬演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主張的「疏離效果」,用電影裡複雜的場面調度——攝影機的運動配合燈光甚至特效的轉變——不斷提醒我們電影的人工性。海報中,驟眼看 Benedict Cumberbatch 正在凌空打坐;再細心看,方才意會他是坐上與地板相同顏色紋理的木箱。這個木箱,便是 Anderson 新找來的立足之地。

記得《犬之島》(Isle of Dogs)上映時,我內心欣喜 Wes Anderson 終於為自己輕描淡寫人間傷悲、討人歡心的創作找到合適的媒介——與現實世界保持距離的定格動畫(若論戲劇內容與形式的契合,2009 年的《狐狸先生無得頂》(Fantastic Mr. Fox)有最上乘的敘事表現,然而在美學及動畫風格上未及《犬之島》耀眼突出)。隨後回歸真人電影,近作《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以雜誌裡五花八門的內容為題,也是 Anderson 為自己跳脫、小情小趣的創作,特意選擇的多段式電影(omnibus film)框架,來配合他鍾愛把玩各類電影形式的特色。這次 Netflix 發行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Anderson 再次找到了新的創作安樂居。我指的不獨是本作隸屬的短片類型,而是影片背後採取的劇場手法,搬演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主張的「疏離效果」,用電影裡複雜的場面調度——攝影機的運動配合燈光甚至特效的轉變——不斷提醒我們電影的人工性。海報中,驟眼看 Benedict Cumberbatch 正在凌空打坐;再細心看,方才意會他是坐上與地板相同顏色紋理的木箱。這個木箱,便是 Anderson 新找來的立足之地。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是 Anderson 繼《狐狸先生無得頂》後再度改編英國作家 Roald Dahl 的小說。跟後者的寓言故事不同,《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並無大道理要說明,有的是一個又一個的人物經歷:首先是電影裡的小說家(以 Roald Dahl 為原型)敘述富翁亨利休格的故事,亨利休格說他發現了一本外表奇特的書,書裡講述了一個「不需雙眼也能看東西」的人,而那個奇人也開始道出修練得此神奇力量的原由,從而令讀完書本的亨利休格掌握了箇中竅門,繼而用作賭博贏錢的法門,後來將金錢花在慈善團體,成為畢生志業。故事發展荒誕無稽,然而原著和電影也非著重主角亨利休格如何覺悟、成為善長人翁,而是有著層層遞進、由不同人物自述奇遇的敘事。所以 Anderson 更有借口利用劇場手法,由主角面向觀眾(鏡頭)講述自己的故事,像現時流行的口述歷史劇,只不過那真確度和觀眾可投放的代入感,隨著強調人工的導演手法,觀看的角度逐漸變得抽離,而意識到導演 Anderson 與幕前幕後的存在(以及原作者 Roald Dahl),才是本片的精神所在。

記得《犬之島》(Isle of Dogs)上映時,我內心欣喜 Wes Anderson 終於為自己輕描淡寫人間傷悲、討人歡心的創作找到合適的媒介——與現實世界保持距離的定格動畫(若論戲劇內容與形式的契合,2009 年的《狐狸先生無得頂》(Fantastic Mr. Fox)有最上乘的敘事表現,然而在美學及動畫風格上未及《犬之島》耀眼突出)。隨後回歸真人電影,近作《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以雜誌裡五花八門的內容為題,也是 Anderson 為自己跳脫、小情小趣的創作,特意選擇的多段式電影(omnibus film)框架,來配合他鍾愛把玩各類電影形式的特色。這次 Netflix 發行的《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Anderson 再次找到了新的創作安樂居。我指的不獨是本作隸屬的短片類型,而是影片背後採取的劇場手法,搬演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主張的「疏離效果」,用電影裡複雜的場面調度——攝影機的運動配合燈光甚至特效的轉變——不斷提醒我們電影的人工性。海報中,驟眼看 Benedict Cumberbatch 正在凌空打坐;再細心看,方才意會他是坐上與地板相同顏色紋理的木箱。這個木箱,便是 Anderson 新找來的立足之地。

影片裡,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轉場,常以後台人員人手變換場景的舞台劇式處理,取替用剪接交代時間和空間改變的電影語言。而始終電影跟劇場的表演性質不同,多了攝影機的介入,《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透過演員的出鏡入鏡、推移鏡頭的動作及背景投影(rear projection)的經典技法(尤以推軌鏡頭為主),突顯兩者背後製作所費的人力工夫。影片有一段落是「不需雙眼也能看東西」的老人講述自己年少時加入巡迴劇場及尋找瑜伽大師的經過,他一邊喃喃自語,一邊卸除臉上的裝扮,兩位造型化妝師(其中一位是由戴上粗黑框眼鏡的 Benedict Cumberbatch 分飾)從左右兩邊入鏡為他上裝。當以為完成化妝,老人摸摸臉上仍是白色的鬍子,然後走出畫框,接著輪到化妝師(Benedict Cumberbatch)走入畫框,朝右邊畫外的方向用手勢詢問情況,知道沒事後就耍手離開畫面,臉上掛著灰黑鬍子的老人轉而入鏡。Anderson 用調皮詼諧的設計,干預觀眾對劇情的投入,跟布萊希特提倡要打斷觀眾的情感投入,效果略有共通,不過兩者渴求達到的目標差異甚廣,《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的意義不在戲劇本身(富翁亨利休格修練成心如止水,能看穿物件,洞悉生命,故事本身就是基建於超越現實的想像,無法令觀眾產生多少反思),而是呈現各單位在電影與劇場表演的動態,玩弄虛實的幻覺。

「不需雙眼也能看東西」的奇人在叢林中看到瑜伽大師冥想,攝影機往佈景向前推進,瑜伽大師將木箱移轉,然後坐在上面。由於木箱表面與背後場景的紋理一樣,瑜伽大師看起來就像懸空飄浮起來,奇人在畫外為之嘖嘖稱奇,而我們作為觀眾察覺到劇場表演的秘密,對畫面發生的事情、敘述的內容,因此產生了雙重的感知——一方面在理解及消化主角喋喋不休的獨白,另一方面為眼前的影像幻覺感到矛盾。明知是虛假,卻又不得不花費心力去進入 / 接收電影的故事(這一點有賴 Anderson 對各演員演出節奏的指導,統一以密不透風的說話節奏將對白說出)。最後亨利休格成為了看透生命的「大師」,身處之前的各個主場景坐在木箱上「懸浮」冥想。儘管我們已經識破了電影製作及劇場的秘密,他向觀眾宣佈亨利休格的死訊時,竟然有種修成正果的禪意,令觀者信服顯然是虛構且簡陋的人生軌跡。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正如導演 Anderson 本身一樣,不會對電影的藝術發展作出多少的撼動。但作品的輕巧和美感,的確能啟發某種審美及對敘事 / 聽故事的興趣,比單純提供娛樂的串流影片或荷里活片,總算多一份價值。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