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國門 新加坡電影才能發展下去
《花路阿朱媽》在新加坡首映時,陳哲藝就說到,如果這部戲能夠成功,將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這部戲很重要,算是一個轉捩點,因為它剛剛好在商業和藝術電影之間,可能我的影片是純文藝的,而新加坡也有很商業的電影,譬如說梁智強的《小孩不笨》、《新兵正傳》,比較通俗的喜劇,但這個戲就剛剛好,它本身有自己的價值,也有藝術上的追求,但是它不難懂,譬如說,我爸就完全看得懂這個電影,看了也會哭,但我爸是看不懂我自己的電影,如果它不可以成為成功的例子,我會很擔心下一代的年青導演可以怎麼樣走下去。」
陳哲藝表示,新加坡電影事業一直很困難,即使是疫情前,年產量也只有 15 到 20 部電影,非常低,疫情期間更跌到 5 至 7 部左右。他說菲律賓、印尼和泰國電影的製作費是可以很低的,但新加坡卻很高,「如果拿那麼多錢去做一個東西但完全不 sustainable,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所以這個戲是很重要的。」
訪問之時,《花路阿朱媽》近兩星期在新加坡的票房都排在第二,僅次於荷里活大片,反應是很不俗了。但陳哲藝認為,新加坡電影要走出國門,才能真正發展下去。「新加坡太小了。新加坡很不同的地方是,韓國人講韓語,日本人講日語,但新加坡講英語。你去問普羅大眾,沒有人需要新加坡電影,他們都看好萊塢(荷里活)電影。如果有一天沒有新加坡電影的話,是沒有人 care 的。」他說新加坡跟香港看來雖很相似,不一樣的是香港人都很支持本土電影,新加坡人卻不,「這是蠻悲哀的。」
他提到早前跟 Disney+ 開會,看所有東南亞國家的數據,大致上觀影喜好都是 40% 英美、20% 韓國和 40% 本土影視作品,就只有新加坡是 80% 英美、20% 韓國。「新加坡人沒有覺得需要看自己的文化,所以文化事業是處於一個危機。」所謂走出「國門」,就是希望本地的電影人能在國外有其他的嘗試,或者有成就,他就可以有機會用他外面的資源,回到新加坡去拍東西。
如何超越語言,仍能拍出新加坡的味道,成為了關鍵。《花路阿朱媽》雖然那麼多戲份在韓國,但韓國人卻不會把它當成是韓國電影。「你看李安導演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它的 mise-en-scène、它的節奏,完全是一個亞洲人的 sensibility,也只有亞洲人能拍出來。」《花路阿朱媽》則靠戲中的「安娣」(aunty)獲得當地中老年人的共鳴,「一些二三十年從來不進電影院,只在家裡看電視劇的家庭主婦,竟然會約朋友去看這部電影,而且看的時候也會哭,我也很意外。」這麼說來,也不能說當地人不支持自己國家的電影了。有屬於自己地方的特色,在任何藝術創作上,都是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