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初在辛丹斯電影節首映後,過去一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已累積了無數好評,而且獲獎無數。苦等多時,終於要在香港上映了。與導演 Luca Guadagnino 前作《私情.狂》(I Am Love)和《危情後樂園》(A Bigger Splash)合組成慾望三部曲(Desire Trilogy),這次找來曾拍過《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和《情難禁》(Maurice)、年近九十的老牌導演 James Ivory 編劇,更讓人期待。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影評】《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自去年初在辛丹斯電影節首映後,過去一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已累積了無數好評,而且獲獎無數。苦等多時,終於要在香港上映了。與導演 Luca Guadagnino 前作《私情.狂》(I Am Love)和《危情後樂園》(A Bigger Splash)合組成慾望三部曲(Desire Trilogy),這次找來曾拍過《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和《情難禁》(Maurice)、年近九十的老牌導演 James Ivory 編劇,更讓人期待。

減法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本身來頭不小,曾奪得美國 LGBTQ 文學獎 Lambda Literary Awards 的男同志小說組別首獎。電影版的劇情、對白和小說大致相若,簡單來說,就是敘述 17 歲意大利少年 Elio 與 24歲美國青年 Oliver 從邂逅到離別的故事,時間地點是 1983 年的意大利北部小鎮。

小說以 20 年後 Elio 的視角出發,回憶那年夏天所發生的一切,並輔以大量第一人稱的心理描寫,情感非常細膩。據知導演曾想過找 Sufjan Stevens(片中歌曲的原唱者)擔任旁白,可是對方婉拒了。不過也值得慶幸,畢竟小說和電影是很不同的載體,不設旁白,觀眾更能投入到那時那人那地,不會太過抽離。電影版最終只記錄了 1983 年所發生的事(其實佔了小說接近九成的篇幅),到冬天便戛然而止,其實更為精煉。

(以下含相當重要的劇透)

於是,結局也變得不一樣了。電影版講到 Oliver 回到美國數個月後,致電 Elio 交代自己和女友訂婚的消息,Elio 難掩失落,以自己的名字呼喚對方,隨後鏡頭對著他沉思與落淚的樣子,持續 3 分多鐘,電影就此完結。原著小說並沒有來電這一場,Oliver 後來回到意大利過聖誕,宣佈婚訊,Elio 當然驚訝(也可能有一點不快),卻也很快便接受了這個事實。小說選擇了在最後的章節裡,交代二人 20 年來的關係,六星期的相知相識,如何昇華到讓人記掛一輩子,一切來龍去脈更為清晰。

小說雖然無懈可擊,但電影版的「減法」還是有其優勝的地方,整個氛圍更為凝聚,編劇甚至刪去了某些角色如 10 歲女孩 Vimini,也是為了更加專注,讓觀眾的情感更能投放到兩位主角身上。

自去年初在辛丹斯電影節首映後,過去一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已累積了無數好評,而且獲獎無數。苦等多時,終於要在香港上映了。與導演 Luca Guadagnino 前作《私情.狂》(I Am Love)和《危情後樂園》(A Bigger Splash)合組成慾望三部曲(Desire Trilogy),這次找來曾拍過《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和《情難禁》(Maurice)、年近九十的老牌導演 James Ivory 編劇,更讓人期待。

情節 vs. 人物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整部電影幾乎都以生活的瑣碎事組成,靠簡單而短促的鏡頭交代環境(80 年代意大利小鎮的面貌),較長的鏡頭則捕捉人物心理和情緒。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可能也有一些較為 melodrama 的時刻,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就更大刀闊斧,盡可能削弱戲劇性,將焦點放回細節,以 Elio 和 Oliver 的舉止、表情,把二人的情感表露無遺。片中就連性愛場面也一切「從簡」,簡單的前戲之後,沒有觀眾可能很期待的裸露場面,鏡頭總是移向窗外的風景,然後就是第二天的早上了。

單靠細節何以能這麼好看?因為編導都重視人物,人物描畫得足夠立體,感情就會飽滿。加上 Elio 和 Oliver 總是一個想坦白、放縱時,另一個就克制、曖昧,整部電影彷彿一直處於互相挑逗的狀態,明明有收有放,卻像永遠拉緊,觀眾看起來就更加「緊張」,想知道二人往後的發展。

Elio 這個角色本身有趣也起了很大的幫助,他雖然年紀小小,卻因為父母都是知識份子,對哲學、文學和歷史都略有認識,閒時他也是玩玩音樂,以李斯特的風格彈巴哈的曲子;於是,片中的對白都充滿很多這樣的對談,譬如會講講 Apricot 的字源、雕像的歷史,可能有人會嫌「扮嘢」,但其實很符合角色背景,而且讓劇本顯得更為豐富。

自去年初在辛丹斯電影節首映後,過去一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已累積了無數好評,而且獲獎無數。苦等多時,終於要在香港上映了。與導演 Luca Guadagnino 前作《私情.狂》(I Am Love)和《危情後樂園》(A Bigger Splash)合組成慾望三部曲(Desire Trilogy),這次找來曾拍過《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和《情難禁》(Maurice)、年近九十的老牌導演 James Ivory 編劇,更讓人期待。

餘韻

說《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同志愛情電影其實有點不準確。第一,Elio 其實是雙性戀者,戲中他也有和女孩子相戀和做愛,而無論電影抑或小說,都無意把這條枝線寫成是性向疑惑,很自然就發生了。第二,故事和一般愛情電影又很不同,因為到 Oliver 和 Elio 真正相戀,故事幾乎就要完結了,大部分時候其實都在摸索對方的心理,整個過程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

Olivier 是受邀過來住六星期的大學研究生,協助 Elio 身為教授的父親整理論文,之後便會返回美國。每年夏天都會有這樣的一位來賓。所以,Elio 一開始就很清楚,Oliver 只會逗留六個星期,是有「限期」的,於是在小說中,他無時無刻都在想像 Oliver 要離開的那一刻,究竟要怎樣面對。電影版很難在沒有旁白的情況下,把這些內心所想具體地表達出來,這些情緒一直在凝聚,直到最後。

電影中 Elio 房中那場「桃子」戲,當 Oliver 進來,準備把桃子吃下的時候,他哭了,說:我不捨得你走,這句對白其實沒有出現在小說中。這是電影版其中一個較明顯的改動,既然不能像小說那樣把情感逐漸累積,就不如一次過爆發好了。和結尾 3 分多鐘的凝視與哭泣加起來,也讓電影的餘韻不絕,久久不散。

電影或小說最令人動容的場面,毫無疑問就是尾聲父親對兒子的一番說話。他說他不會像一般父母那樣,希望事情盡快完結,認為有傷痛也不要強行撲滅。如果《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有它的訊息要傳達,那就是教我們學懂感受,不要為了避免受傷,而在往後的日子變得愈來愈不願意付出感情。單是這一場,就和一般愛情電影很不一樣了,令人不斷反思。這也是另一種餘韻。

戲中有一場 Oliver 對 Elio 說:你好像甚麼都知道,Elio 回應:真正重要的事情我都不懂。真正重要的事,大概就是當下去感受,以及去表達自己的感受,然而我們總是在事情過去了一段時間,才明白那一刻原來多麼重要。

自去年初在辛丹斯電影節首映後,過去一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已累積了無數好評,而且獲獎無數。苦等多時,終於要在香港上映了。與導演 Luca Guadagnino 前作《私情.狂》(I Am Love)和《危情後樂園》(A Bigger Splash)合組成慾望三部曲(Desire Trilogy),這次找來曾拍過《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和《情難禁》(Maurice)、年近九十的老牌導演 James Ivory 編劇,更讓人期待。

我就是你 你就是我

感情是一樣很抽象的東西,《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微妙的地方,就是以「二合為一」來形容這種愛得不分你我的狀態。這方面的描寫散落在小說每一個角落,部分也有被帶到電影當中,房間、藍襯衫,甚至桃子和那句「Later」,當然還有 Elio 和 Oliver 的名字,都在不知不覺間把二人的距離逐步拉近,然後到了「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階段時,他們就要分開了。讓 Elio 魂牽夢縈,思念足足二十年的,大概也是這種狀態。

導演以很輕柔的手法把這段故事娓娓道來,沒有太多花巧,只有很多小鎮與郊外的景致,以及大自然的聲響,感覺特別真摯。曾為《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擔任攝影師的 Sayombhu Mukdeeprom 也交出了充滿詩意的畫面。兩位主要演員 Timothée Chalamet 和 Armie Hammer 表現都出色,前者把那份敏感、脆弱演繹得恰到好處,後者則處處帶來一種「不確定性」,感覺難以揣摩,也很配合角色的性格和背景(只是他看起來實在不像 24 歲)。凡此種種,均讓電影版足以和小說互相輝映,都成為了不可多得的佳作。期待多年之後導演會把小說的最後一章拍成續集,或者,那有可能是另一個版本的《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