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地亞倫(Woody Allen)是個不折不扣的電影作者。半生縱橫歐美電影,平均每年創作一部作品,不斷從固有的類型題材(愛情片)、戲劇元素(婚外情、出軌、謀殺、道德掙扎)發掘深度,建立出一套特立獨行、完整的世界觀和(道德)價值觀,並且不停以電影叩問生命的本質,創作力驚人。姑勿論你信不信他糾纏多年的性侵醜聞,都不能否認他的藝術成就。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經典修復】《曼克頓》:活地亞倫的真情告白

【經典修復】《曼克頓》:活地亞倫的真情告白

活地亞倫(Woody Allen)是個不折不扣的電影作者。半生縱橫歐美電影,平均每年創作一部作品,不斷從固有的類型題材(愛情片)、戲劇元素(婚外情、出軌、謀殺、道德掙扎)發掘深度,建立出一套特立獨行、完整的世界觀和(道德)價值觀,並且不停以電影叩問生命的本質,創作力驚人。姑勿論你信不信他糾纏多年的性侵醜聞,都不能否認他的藝術成就。

相信現在《曼克頓》(Manhattan)(每次)重映,必定有人會重提活地亞倫懷疑曾性侵犯養女的醜聞,亦會連帶提到他與宋宜的情人關係,用片中忘年戀指桑罵槐。事實上,已有不少媒體重新評估《曼克頓》,當中以一篇刊於美國雜誌《The Paris Review》的「What Do We Do with the Art of Monstrous Men?」對他評價最為辛辣。但如此偏見對作品本身公允嗎?

我無意(亦都無咁好氣)為針對活地亞倫的作品、指責他為人的文章作出反駁,畢竟這是羅生門事件,信不信由你。單從《曼克頓》一片,我只看到一個充滿自嘲、繼而自省的中年人,本受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真實情感,慢慢發現真愛,願意誠實地表達內心最真切的情感。這是活地亞倫最直白無比的「confession」,不是「認罪」,而是告白。

《曼克頓》拍忘年戀,可能是活地亞倫的個人喜好,更有可能是他認為未成年的青年才擁有 / 配得起誠實、純潔的靈魂,可以憑他們喚起自己對人、對城市的信心。電影甫開場,旁白岀現,即是中年人 Issac 在撰寫小說第一章,投射自己對曼克頓人事的看法。聽他不斷修改文字,由充滿自我(城市伴隨 George Gershwin 的爵士樂一起躍動)、到犬儒消極(沉淪的城市印象)、再至陳腔濫調的形容。他顯然希望討好大眾,掩藏真我個性,但開場卻跟十七歲少女湊成一對,甚至自嘲會被警察找麻煩。難道 Issac 不知道這樣的愛情會惹來旁人側目嗎?那為甚麼他們起初會走在一起?Issac 沒有像寫作般進行「自我審查」嗎? 

其實在《曼克頓》,除了 Issac 自己,沒有人站在道德高地指責過他,反而他是不斷受自己的道德觀責備。從片初開始,Issac 已經多番表明要終止這段關係。因為年紀差距,自覺 Tracy 離開自己會是最好的結果。然而,不論是活地亞倫的演繹(得悉 Tracy 被倫敦學院收錄的消息時,鏡頭對剪過來,他才剛回過神,顯得落魄),抑或是情節上的設計(口裡說分開,但仍維持親密關係),皆與對白和人物形成矛盾。導演不是要宣揚一種為大眾接受的倫理價值,不是說「忘年戀沒有好結果」,而是要我們看 Issac 內心與行為不斷的拉扯,直到最後坦開心扉。《曼克頓》正是要我們正視內心情感。難不成梅姨多番提到 Issac 曾經用車撞向其女友(而他不斷否認),單純是個笑話?這是 Issac 受衝動、情感驅使行動的最佳例證。

活地亞倫(Woody Allen)是個不折不扣的電影作者。半生縱橫歐美電影,平均每年創作一部作品,不斷從固有的類型題材(愛情片)、戲劇元素(婚外情、出軌、謀殺、道德掙扎)發掘深度,建立出一套特立獨行、完整的世界觀和(道德)價值觀,並且不停以電影叩問生命的本質,創作力驚人。姑勿論你信不信他糾纏多年的性侵醜聞,都不能否認他的藝術成就。

除了 Issac 的忘年戀,電影另一段婚外情也證明了活地亞倫對社會倫理規範的態度。初看有婦之夫 Yale 和情人 Mary 的感情,或許看得不順眼,那是礙於戴安姬頓(Diane Keaton)與活地亞倫從前建立的銀幕情侶形象。隨著故事發展,我們會發現 Yale 和 Mary 願意放棄穩定的生活,包括一紙婚書的承諾,而跟對方走在一起。這是非常真摯的愛情。活地亞倫沒有驚天動地來形容此等關係的破裂,反而是漫不經意地將 Issac 與Mary、Yale 與妻子的感情帶到終結。在《曼克頓》的世界,人與人坦承相對,比起一切倫理道德來得重要。

這是活地亞倫首次選用黑白攝影,以及 2.35:1 的寬銀幕比例拍攝,如此選擇,實為影片添上一抹黯然色彩。活地亞倫向來講求製作的靈活性,經常會用一個長鏡頭拍攝人物的對話,鏡頭一直拍著人物走動聊天。《曼克頓》沒有改變這種調度處理,唯在黑白攝影下,人物不時會落入無光的位置,變成一團影子。同時,攝影不斷以寬銀幕比例突顯城市的熙來攘往,前景、後景的調度都較往作細緻。看 Issac 和 Mary 在天文館避雨的一段,分鏡由人來人往的遠景、剪至逆光的中景,再到以銀河為背景的特寫。隨著他們與鏡頭距離愈來愈近,他們才有私人空間開心見誠。攝影讓人物和城市有更深的聯繫,主角也沒有比城市大,活地亞倫還要拍攝他鐘情的紐約。

《曼克頓》是活地亞倫非常個人的作品。它表明了自己對愛情的態度。不管狹義的倫理道德觀,人們理應坦承面對心底的情感,相愛就是相愛。這或多或少解釋了他與宋宜結婚的原因。他明知將來會被人大造文章,對自己事業不利,但他也堅持愛下去。到底為了甚麼?

我相信看完《曼克頓》的你自有答案。

(直至現時,活地亞倫仍然與妻子宋宜相愛。)

活地亞倫(Woody Allen)是個不折不扣的電影作者。半生縱橫歐美電影,平均每年創作一部作品,不斷從固有的類型題材(愛情片)、戲劇元素(婚外情、出軌、謀殺、道德掙扎)發掘深度,建立出一套特立獨行、完整的世界觀和(道德)價值觀,並且不停以電影叩問生命的本質,創作力驚人。姑勿論你信不信他糾纏多年的性侵醜聞,都不能否認他的藝術成就。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