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偽證者》(Denial)的故事很簡單,真人真事改編,是美國學者戴伯爾(Deborah Lipstadt)的自身經歷:她在著作中批評歷史書作家艾榮(David Irving)為「極右派」和「納粹大屠殺否定者」,遭對方從英國提告她誹謗,結果二人要對簿公堂,證明大屠殺是否存在。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時代偽證者》:感性不能當作證據

【影評】《時代偽證者》:感性不能當作證據

《時代偽證者》(Denial)的故事很簡單,真人真事改編,是美國學者戴伯爾(Deborah Lipstadt)的自身經歷:她在著作中批評歷史書作家艾榮(David Irving)為「極右派」和「納粹大屠殺否定者」,遭對方從英國提告她誹謗,結果二人要對簿公堂,證明大屠殺是否存在。

為什麼是英國?因為在英國提告,被告必須要想辦法證明自己無罪;聽起來十分可笑,卻是千真萬確的事。《時代偽證者》沒有甚麼多餘的鋪排,一開始便交代清楚戴伯爾與艾榮之間的衝突,接著就是一幕幕精彩的法庭對戰,過程緊湊,絕少冷場,可以說很久沒有看過那麼乾脆俐落的電影了。

由於是真人真事改編,或多或少會令觀眾更加投入,心想此事怎可能如此荒謬?納粹大屠殺還需要爭論嗎?不是都寫進歷史書了嗎?但世事就是如此荒謬,在二戰時期,科技還不是那麼發達,集中營在嚴密防守的情況底下,誰敢肯定發生了甚麼事?有人更說,希特拉對於一切根本毫不知情,還反過來問你怎會能一口咬定呢!

《時代偽證者》(Denial)的故事很簡單,真人真事改編,是美國學者戴伯爾(Deborah Lipstadt)的自身經歷:她在著作中批評歷史書作家艾榮(David Irving)為「極右派」和「納粹大屠殺否定者」,遭對方從英國提告她誹謗,結果二人要對簿公堂,證明大屠殺是否存在。

於是,作為一名「現代人」,也很好奇怎麼有人寫得出一本書,說「甚麼都沒有發生過」,而那些理由又竟然能做到似是而非,稍為無知的人分分鐘亦會被蒙蔽和欺騙。事件本身就有趣(因為太荒謬),電影也因而「得利」,發展出很多令人思考的問題,譬如法庭可以為歷史問題作出判決嗎?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所認為的事,還以某種方式(如著書)表達出來,他有錯嗎?

當然,也因為真人真事,而事實又如此擺在眼前,同時亦削弱了其可觀性,因為我們明知道戴伯爾會贏,明知道歷史沒有因此而要改寫,優勢一直站在戴伯爾那一邊,絲毫沒有勢均力敵的感覺。不過一眾演員表現突出,有感情用事的,有強辭奪理的,有沉著冷靜的,營造到一股對恃的氛圍出來,單靠他們就「贏咗個勢」。

《時代偽證者》(Denial)的故事很簡單,真人真事改編,是美國學者戴伯爾(Deborah Lipstadt)的自身經歷:她在著作中批評歷史書作家艾榮(David Irving)為「極右派」和「納粹大屠殺否定者」,遭對方從英國提告她誹謗,結果二人要對簿公堂,證明大屠殺是否存在。

然而,如果單單是一宗「案件重演」,豈不是和看《警訊》和《壹號皇庭》無異?《時代偽證者》頗為有趣的地方,就是借這個案件,講到理智與感情的角力上。為什麼律師團隊不建議戴伯爾出庭自辯?也反對她找倖存者作證?還有不少劇本細節,都指向了這一個題旨。

我們該如何面對、認清歷史?單單感性是不足夠的,只有反覆求證、尋找真相,才不致令事件的面目變得愈來愈模糊,《時代偽證者》的劇本成功道出了這一點,撐起全片,鐵證如山比你的意見、信仰更強而有力。導演的手法則稍嫌平淡,若能多花一點心思,整體成績肯定更上一層樓。

《時代偽證者》(Denial)的故事很簡單,真人真事改編,是美國學者戴伯爾(Deborah Lipstadt)的自身經歷:她在著作中批評歷史書作家艾榮(David Irving)為「極右派」和「納粹大屠殺否定者」,遭對方從英國提告她誹謗,結果二人要對簿公堂,證明大屠殺是否存在。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