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幻迷而言,《Devs》是這年最火熱的美劇,甚至比起《西部世界》(Westworld)第三季更具話題性。然而由於《Devs》在 Hulu 上架,香港劇迷要看則非得「繞道」,依靠 VPN 登記或網絡「邪道」之類的途徑,所以看過的人並不多。
對於科幻迷而言,《Devs》是這年最火熱的美劇,甚至比起《西部世界》(Westworld)第三季更具話題性。然而由於《Devs》在 Hulu 上架,香港劇迷要看則非得「繞道」,依靠 VPN 登記或網絡「邪道」之類的途徑,所以看過的人並不多。
《Devs》由 Alex Garland 編劇、導演,也就是《28 日後》(28 Days Later)和《太陽倒數》(Sunshine)的編劇,幾年前他開始當起導演來,首兩部作品《智能叛侶》(Ex Machina)和《滅。境》(Annihilation)都獲得不錯的評價。
《Devs》是他初次踩入電視劇界,身兼編、導,影像上也有如《智能叛侶》和《滅。境》的獨特美學質感,頗具個人風格。加上 Ben Salisbury 和 Geoff Barrow 等音樂人的配樂,為劇集營造了一股陰沉懸疑的氛圍,也令人更能投入到故事當中。
雖說科幻迷看《Devs》的時候,會比看《西部世界》第三季更興奮,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Devs》可能不易消化,很多觀眾甚至說節奏偏慢(個人倒不太同意);更重要的是,劇集涉及的科幻(科學)理論相當多,如非 hardcore 科幻友,可能會覺得很多地方很難明白,即使以為看懂了,也不排除是誤解(譬如《Devs》的結局就引來很多不同的解讀,直接影響你對這部劇集的觀感)。
《Devs》令不少人趨之若鶩,因為它是少數以「量子力學」為主題的作品,探討「多元宇宙」(multiverse)是否存在(也就是「平行時空」);你可能會說,關於「平行時空」的作品不是多如天上繁星嗎?是的,但當中大多是玩弄時空或敘事把戲,不像《Devs》以「決定論」(determinism)作為切入點。
甚麼是「決定論」呢?就是相信這個世界,所有事情都是完全基於之前存在的「因」而發生,你的每一個行為也因此早已「被決定」,沒有所謂「自由意志」。
片名「Devs」是劇中一家量子科技公司 Amaya 的秘密實驗室,故事講述工程師 Sergei 因為表現突出,被邀加入 Devs,可是上班才一天便離奇失蹤。後來翻查閉路電視的錄像,發現那天他點火自焚。Sergei 的女朋友 Lily 覺得枕邊人不太可能自殺,便找來前男友 Jamie 幫忙調查事件,Devs 不為人知的計劃逐漸給揭開。
透過量子技術,Devs 可運算出過去與未來,甚至曾重現耶穌二千多年前受難的場景。是的,因為世間一切事,都基於過去而發生,只要電腦運算能力夠強,就能檢視過去,甚至預見未來。正如宇宙物質的變化必然受制於物理定律一樣,那麼,人的一言一行,也可能只是細胞、神經的活動與反射,解釋得來,也計算得來。
《Devs》基本上就圍繞著這個構想而來,並以懸疑的劇情、風格化的影像與配樂包裝,不少對白可堪咀嚼,即使是「科幻」以外的部分(探討決定論、自由意志的部分)亦有意思,譬如對當代科幻公司老闆的影射與批評,以至簡單如討論年輕人是否懂得聽音樂,都非常刺激腦袋。
《Devs》的結局最備受爭論(接著必然稍含劇透,未看請避開),因為看似又回到了俗套。當 Lily 看到自己「未來」會死的片段時,她決定要改變它(扔下槍),彷彿推翻了「決定論」,一切還是可憑「自由意志」改變。然而,她雖扔下槍,命運卻沒有因而改寫,最終一樣要死,主題一晃又變成關於「宿命」。劇本弔詭的地方是,當時 Lily 看的那個未來片段,並沒有後續,機器忽然不能運算往後的日子,因為「自由意志」讓本來的世界給摧毀了。
新的世界不知不覺來臨,原來的世界則不再受束縛,可在模擬的空間繼續發展。這大概是《Devs》最具創意的一個設計吧?說到底,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我們很可能永遠都不了解;諾貝爾得獎物理學家 Richard Feynman 也曾說:「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那麼,就靠科幻作品的想像力盡情發揮吧。不過作為觀眾,也許會想像,如果世界真的是如「決定論」所述般運作,大概會像 Sergei 最初進入 Devs 看到「真相」後般,馬上嘔吐,還是盡早學習「放下」好了。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