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代總有屬於它的超級巨星,今天香城有姜濤和其餘 11 位鏡仔,上世紀 50 年代美國則有貓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前者因時代動蕩、心靈空虛加上「明星」從缺突圍而出,後者靠性暗示極強的 jerky movement 加激情,演繹黑人世界的藍調音樂而解放保守社會女士們的心靈。不同年代巨星的上升軌後,均有類似的支撐點。
每個年代總有屬於它的超級巨星,今天香城有姜濤和其餘 11 位鏡仔,上世紀 50 年代美國則有貓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前者因時代動蕩、心靈空虛加上「明星」從缺突圍而出,後者靠性暗示極強的 jerky movement 加激情,演繹黑人世界的藍調音樂而解放保守社會女士們的心靈。不同年代巨星的上升軌後,均有類似的支撐點。
回答標題,姜濤生於 1935 年的話就不會是姜濤;貓王去到 21 世紀也不一定是貓王。所謂「時勢做英雄」,天時、地利與人和,缺一不可。
貓王的成長、發跡與走紅絕對是時代傳奇值得雕琢,他的表演本也是極具情感的娛樂。他的生平傳記交到澳洲導演巴茲雷曼(Baz Luhrmann)手上,可謂適合不過,只因此君也是追求極度雕琢的視覺享受。舞台,以及角色的服裝、飾物及化妝等做到一絲不苟,甚至比百老匯歌劇浮誇。可記得《情陷紅磨坊》(Moulin Rogue!)與《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即使內容空洞但排場之華麗絕對經典。走進貓王一生,哪管是地方教會還是賭城酒店大舞台,每場歌舞絕對落足功夫,又有 B.B. King 等經典歌曲鎮場,配合高速而零散的蒙太奇,做到真正目不暇給,甚至眼花撩亂。去到一個點,大叔曾懷疑電影最後的貓王真人演唱片段,也不過是後期加工的電影片段而已。
視覺麻醉之下,觀眾也懶得思考正經問題。說巴茲雷曼的創作空洞並非長年老影迷一己之見,他確實無善用視覺語言建構主角更深入的情感世界。關於貓王的抑鬱、家庭重擔與不幸,或是無法為黑人民權運動發聲,均採取流於表面的面孔表達。而他被披頭四(The Beatles)、The Jackson 5 等一個個後浪掩蓋,被時代巨輪輾壓的經過,也僅是幾條片段草草交代。情同姜濤,局外觀眾頂多從其社交平台、新聞報導得知他不開心壓力大,又試過開工半路暈倒下來,始終無法觀察他在後台承受何等壓力,浮華背後有多抑壓,甚至在萬人愛戴的背後,他會害怕被取代嗎?他會擔心姜糖們會離他而去嗎?
下一個問題,明星追求的是大眾永恆的愛,還是舞台上沐浴於掌聲、讚美與被愛後的滿足感?到最後貓王是被自己對愛的渴求擊倒,還是因為家庭壓力而被逼自我囚禁於賭城呢?對不起,電影沒有確切回答。
但不要緊,入得場看《貓王》就有被娛樂的覺悟,欣賞巴茲雷曼的視覺魔法,對美指與排場的極致追求已夠賞心悅目,值回票價吧?這亦解釋戲院的存在價值,因為在家中看串流音樂劇,即使用上中高階影音器材,視聽之娛始終無法比擬。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及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