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大師荷索(Werner Herzog)已經 78 歲了,現在的他,拍紀錄片的量比起劇情片還要多,但其實這兩種類型的作品在他的鏡頭下,很多時候都有共同的主題,都在談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過往他可能寫人多一點,偏執的主角如何與自然環境對抗;現在他較常以大自然切入,但最後關心的都是人。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天上火球:光年之外的訪客》:謎團坑洞與莫名其妙傳說

【影評】《天上火球:光年之外的訪客》:謎團坑洞與莫名其妙傳說

德國電影大師荷索(Werner Herzog)已經 78 歲了,現在的他,拍紀錄片的量比起劇情片還要多,但其實這兩種類型的作品在他的鏡頭下,很多時候都有共同的主題,都在談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過往他可能寫人多一點,偏執的主角如何與自然環境對抗;現在他較常以大自然切入,但最後關心的都是人。

荷索作品的選材可以很極端,就以近年的紀錄片為例,可以是《冰旅紀事》(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裡的極寒南極,也可能是《深入煉獄》(Into the Inferno)中熾熱的火山。《天上火球:光年之外的訪客》(Fireball: Visitors from Darker Worlds,下稱「天上火球」)則在追尋流星軌跡、殞石坑洞等自然現象,看上去像尋常的科普紀錄片,但如果你熟悉荷索的作品,便會理解怎麼片中會有那些訪問對象、那些提問了。

《天上火球》找來火山學家 Clive Oppenheimer 攜手執導,他也擔起了「記者」的角色,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交談。當中有很多我們似懂非懂的對話,剛才雖說《天上火球》像科普紀錄片,但其實科普並非目的,這些對話更像是撩起觀眾的好奇心,並引發我們對外星世界的想像,思考這些殞落火球如何影響著古時人們的生活。

德國電影大師荷索(Werner Herzog)已經 78 歲了,現在的他,拍紀錄片的量比起劇情片還要多,但其實這兩種類型的作品在他的鏡頭下,很多時候都有共同的主題,都在談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過往他可能寫人多一點,偏執的主角如何與自然環境對抗;現在他較常以大自然切入,但最後關心的都是人。

那些受訪的科學家,講話也意外地有「哲理」,不像我們印象中宅宅的、只埋頭苦幹不愛說話的模樣。荷索都叫科學家們凝望鏡頭數秒,我們可看到他們的眼神是多麼的堅定、銳利,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同時又好像明白到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掌控。有位科學家說其實我們的軀體都如星塵(大概意思),荷索忍不住插嘴(他一如過往大多躲在鏡頭後):「不!我是巴伐利亞人!」他總是會有一些很幽點的回應,讓嚴肅的對話突然之間變得輕鬆。

難怪 Clive Oppenheimer 說這些做隕石研究的人,不能只有理性的思維,想像力有時候也很重要,因為如果萬事萬物皆有其因,火球墜落人間大概也有其用意,加上在那個科學還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人們對這些現象有無限的聯想,社會、宗教、生活、思想可能因此就受到影響,我們要有把各樣物事串連起來的能力,才可獲得更多啟發與共鳴。

德國電影大師荷索(Werner Herzog)已經 78 歲了,現在的他,拍紀錄片的量比起劇情片還要多,但其實這兩種類型的作品在他的鏡頭下,很多時候都有共同的主題,都在談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過往他可能寫人多一點,偏執的主角如何與自然環境對抗;現在他較常以大自然切入,但最後關心的都是人。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