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暫時尚未登陸香港,但身邊喜歡煲劇的朋友,都用盡一切方法訂閱並追看近來的話題劇《WandaVision》。畢竟是漫威(Marvel)出品,有猩紅女巫和幻視這對人氣主角,而且是系列電影宇宙的衍生故事,謎題鋪排亦有其趣味,再加上劇中隱藏一定數量的彩蛋,算對了超級英雄片迷的需要。
Disney+ 暫時尚未登陸香港,但身邊喜歡煲劇的朋友,都用盡一切方法訂閱並追看近來的話題劇《WandaVision》。畢竟是漫威(Marvel)出品,有猩紅女巫和幻視這對人氣主角,而且是系列電影宇宙的衍生故事,謎題鋪排亦有其趣味,再加上劇中隱藏一定數量的彩蛋,算對了超級英雄片迷的需要。
那邊廂,我卻忙於看 Apple TV+ 的招牌劇之一,剛進入第二季的《太空驕子》(For All Mankind)。相對而言,這齣劇的迴響遠遠不及前者,甚至可用「冇聲氣」形容。但你問大叔的話,《For All Mankind》的可觀性和幻想力確實是比前者優勝。
並不是說改編漫畫沒難度,如何不嚴重偏離原作,在動態畫的劇集中呈現漫畫的氣質,其實相當困難。看過日本改編動漫的電影,都知道純粹將畫面分鏡、造型和劇情搬字過紙並不恰當。媒介不同,對故事的敘事和呈現亦有不同的要求。然而到最後,這類超級英雄作品都建基於架空的世界及物理法則,亦可以創作多個與較脫離現實的平行世界,空間較大,創作的複雜程度相對不高。
換成《For All Mankind》,劇集是建基於實在的歷史假設︰若 1969 年首先登陸月球的是蘇聯,美蘇之間展開無止境的太空競賽,NASA 的太空人和工程師們的命運將會如何呢?順著兩季的時間線由 1969 年跳到 1983 年甚至跨越整個美蘇冷戰,尼克遜和列根在這個時空依然存在,要在貼近歷史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下,講一個脫離現實同時又要說得通,並有追看性的劇集故事,如月球基地是怎麼回事、帶核武上太空對政局的影響、太空核戰的幻想,本身已相當困難;同時,科技亦沒有顯著突破,要符合 retro-futurism 美學及技術發展框架,重新幻想今日垂手可得的科技(如視像通話電話)⋯⋯更是難上加難。
劇集第一季出現的真實人物角色,如發明農神(Saturn)系列火箭的德國科學家馮布朗,NASA 太空人 Deke Slayton 等,怎樣成為政治犧牲品,又怎樣被夾在科學與政治的夾縫之間,已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變成政治任務的太空探索,太空人和科學家如何尋找出路,如何避免自己踩到政治地雷,又如何因政治令自己的命運走上另一條道路,令故事在科幻氣息與《廣告狂人》(Mad Men)式復古情懷下添加層次。
最重要是主角的成長,Joel Kinnaman(即《碳變》第 1 季男主角)飾演的太空人 Edward,在第一季如願以償上到太空,但因冷落家庭間接導致兒子死亡,於是今季就 180 度反轉,最終在家庭與事業間作出抉擇;來自澳洲的 Michael Dornan,所飾演的風流太空人 Gordo,本來面對瀕臨破滅的婚姻,卻因另一半被選中受訓成太空人,同時自身患上恐懼症,事業一落千丈,但突然又遇上重新開始的機會。事業與家庭的對撞,二者只能選其一,或要克服生命的恐懼,皆為中年男性觀眾必然經歷的人生路程。無錯,太空人這件事很離地,但他們的遭遇,卻與一般人無異。
圍繞 NASA 的其他周邊角色,亦因太空任務走上不一樣的道路,隨時間慢慢改變,有人因恐懼喪失意志,有人意外成名;就連太空人的家人們,也受主線劇情影響而不斷改變。同一時間,眾多角色彼此交集(因為他們都是與 NASA 有關),建成複雜的故事網絡,在這一點上,相比不斷靠角色換裝,用超級英雄留住觀眾《WandaVision》,顯然成熟得多。
或者在這個年代,要追看一部需要動腦筋和幻想力,對科學探索有一定興趣,同時要求與角色同步成長的劇集,對觀眾來說進入的門檻可能太高。但肯花一點時間的話,它至少可證明你有「成熟」的品味。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