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中心的要旨是人際關係的疏離,主要針對社交網絡和科技的興起。那種對媒體和真實的對立關係,在《熒光血影》(Benny's Video)和《偷拍》(Cache)經已探討過,後者對甚麼是真象有更深層次的質疑,今次《快樂終結》不過再度重複、強調這如何導致家庭的崩壞。在故事進行中,不時會插入類似 Snapchat 的錄像屏幕、電子郵件、Facebook 的聊天室、YouTube 影片,這些片段都是突如其來的,觀眾無法從上一個鏡頭得知現在的主觀「網絡鏡頭」是屬於誰,究竟誰在使用這電腦/電話。導演於此製造的間離效果,是藉由加強角色封閉自己,拒他人/家人(真實關係)於門外,效果依然。不過這只是取自《偷拍》的相同技法。
相對較為有趣的是,漢尼卡對於分鏡構圖,都具有準確的選擇。就以初段的一場家庭聚餐為例,除了第一個闊鏡頭交代場景,其餘都是單人近鏡,把每個角色的表情、面孔特徵和神情(父親的皺紋斑點、Eve 年幼而神秘、Anne 的精明醒目、Thomas 的顧家、Anaïs 的脆弱、Pierre 的猙獰)都表現岀來,寧靜的環境氣氛以及分鏡則展現表面親近實則疏離的家庭關係。另外每當劇情說到兩段父女和母子關係時,即使他們有同處一個畫面的時候,但角色總是渴望離開畫框及對方。最明顯一例是 Anne 在夜裡到訪 Pierre 的住所,構圖隨鏡頭運動和演員走位不斷產生變化,段落由最初 Pierre 獨自一個躺臥在床,到後來 Anne 走近變成一個雙人鏡頭,接著 Pierre 起身岀鏡如廁,畫面又變得只有 Anne 的單人鏡頭。直到最後 Pierre 走近露台並打開窗戶,Anne 站在身後面向他,即使他們距離很近,但從 Pierre 身處的位置及與 Anne 的燈光(一個橙色一個黯淡無光)對比,母子關係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