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星期一晚,湊熱鬧到戲院看了《蝙蝠俠》(The Batman)。星期一有特價,不論大人小孩,戲票都是六鎊,折合港幣六十五元不到,座位舒適,銀幕夠大,泊車免費,跟香港比很抵(更不用說香港現在根本看不到)。 不太久之前,入戲院看電影是無需考慮太多的娛樂,除非那陣子真的很窮或很忙。想看電影理所當然就是到戲院,我又不是很宅的人,一直沒有煲劇的習慣,覺得看電視劇很浪費時間。電影再長也只是三四個小時,一個晚上解決。不像電視劇,十集八集叫短劇,神劇往往連綿五六七八季,第一季沒留意,之後要補回代價實在太大。 不過即使我仍然喜歡去戲院看電影,最近也在思考有什麼故事非要用電影說不可?非要在戲院看不可?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作為故事的載體,電影有什麼優勢?

作為故事的載體,電影有什麼優勢?

剛過去的星期一晚,湊熱鬧到戲院看了《蝙蝠俠》(The Batman)。星期一有特價,不論大人小孩,戲票都是六鎊,折合港幣六十五元不到,座位舒適,銀幕夠大,泊車免費,跟香港比很抵(更不用說香港現在根本看不到)。

不太久之前,入戲院看電影是無需考慮太多的娛樂,除非那陣子真的很窮或很忙。想看電影理所當然就是到戲院,我又不是很宅的人,一直沒有煲劇的習慣,覺得看電視劇很浪費時間。電影再長也只是三四個小時,一個晚上解決。不像電視劇,十集八集叫短劇,神劇往往連綿五六七八季,第一季沒留意,之後要補回代價實在太大。

不過即使我仍然喜歡去戲院看電影,最近也在思考有什麼故事非要用電影說不可?非要在戲院看不可?

剛過去的星期一晚,湊熱鬧到戲院看了《蝙蝠俠》(The Batman)。星期一有特價,不論大人小孩,戲票都是六鎊,折合港幣六十五元不到,座位舒適,銀幕夠大,泊車免費,跟香港比很抵(更不用說香港現在根本看不到)。
不太久之前,入戲院看電影是無需考慮太多的娛樂,除非那陣子真的很窮或很忙。想看電影理所當然就是到戲院,我又不是很宅的人,一直沒有煲劇的習慣,覺得看電視劇很浪費時間。電影再長也只是三四個小時,一個晚上解決。不像電視劇,十集八集叫短劇,神劇往往連綿五六七八季,第一季沒留意,之後要補回代價實在太大。
不過即使我仍然喜歡去戲院看電影,最近也在思考有什麼故事非要用電影說不可?非要在戲院看不可?
《沙丘瀚戰》(Dune)

又大又重又美麗 

我第一次想到電影不一定是在戲院看最好是兩齣不俗的小品電影,《大老作家》(Can You Ever Forgive Me?)和《幸運是我》,一中一西。兩齣都是沒有大場面,題材輕巧,故事簡單,以人情味取勝之作。前者雖然男女主角都不會讓觀眾有暇想,但因為其紐約氛圍和爵士樂,勉強都算一齣成熟知性的拍拖電影,有對象的人相約在戲院看或會加分;後者卻絕對是不論單身雙人還是合家歡,穿家居服窩在沙發上看會更適合。巴巴到戲院跑一趟,只會讓人覺得不太值,對原本不俗的電影扣分。

所以近年我會選擇到戲院看的電影首選都是大型製作(對,很現實),像剛看過的《蝙蝠俠》或《蜘蛛俠: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和《沙丘瀚戰》(Dune)之類。這類電影,如果當日沒有入戲院看,即使電視或串流平台播放,我也沒興趣選來看。一來螢幕太小削弱電影的力量,二來這些電影不只是電影,是一個節目一個話題,過了氣就提不起興趣看,不是一些讓人覺得一生人總要入戲院朝聖一次的經典,像最近重映,慶祝五十周年的《教父》(The Godfather)。

其次會吸引我入戲院的是一些題材較沉重的作品。像《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它公映時我剛巧較忙,沒有入場,之後 Netflix 播放。明明每次登入 Netflix 都會看到它,又知道它是好戲,但每次總有理由不選它。如果現在戲院還有做,可能我會寧願付幾鎊去看,讓自己沉浸在好戲中。反而 Netflix 因為付了月費不用再額外付費,往往用它來送飯,不論對著的是蕃茄炒蛋或沙律意粉,總之就不會想看《犬山記》,寧願選《Tinder 詐騙王》(Tindler Swindler)。

最後還有一種就是攝影很優美,以美先行的電影。以近年看過的電影為例,我首先想到的是《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如果當日不是在戲院看而是在家看,可能就只會把它看成一個中年裁縫和年輕女孩的愛情角力故事,感受不到導演以美幽閉和操控角色的壓迫感。又例如《黑白魔后》(Cruella),Emma Stone 一襲襲時尚衣飾,換了在家看在電視看,只看到誇張看不到其精緻,電影也就只剩餘胡鬧了。

剛過去的星期一晚,湊熱鬧到戲院看了《蝙蝠俠》(The Batman)。星期一有特價,不論大人小孩,戲票都是六鎊,折合港幣六十五元不到,座位舒適,銀幕夠大,泊車免費,跟香港比很抵(更不用說香港現在根本看不到)。
不太久之前,入戲院看電影是無需考慮太多的娛樂,除非那陣子真的很窮或很忙。想看電影理所當然就是到戲院,我又不是很宅的人,一直沒有煲劇的習慣,覺得看電視劇很浪費時間。電影再長也只是三四個小時,一個晚上解決。不像電視劇,十集八集叫短劇,神劇往往連綿五六七八季,第一季沒留意,之後要補回代價實在太大。
不過即使我仍然喜歡去戲院看電影,最近也在思考有什麼故事非要用電影說不可?非要在戲院看不可?
《史賓沙》(Spencer)

三小時,一次過,說什麼故事最好

先前說的是需要在戲院看的電影的特質。由此引申,電影作為載體,用它來說什麼故事最好?相比電視劇,電影相對較短,由九十分鐘至兩三小時不等,而且是讓觀眾一次過看完。純粹個人意見,我認為電影這種模式,最適合用來說一些聚焦於一個題材,一個人物,然後深入探究的故事。《史賓沙》(Spencer)不是我去年看過最好的電影,卻交出了最適合電影這個載體的故事。

兩個小時,它不會貪心,只聚焦於戴安娜的一個周末,然後層層遞進,先交代她跟皇室的冰封關係,再探入戴安娜的內心,身為女兒、王妃、妻子、母親、自我的身份焦慮和衝突,最後對照幾百年前跟她命運相似的皇后,最終微微突破困局。電影不貪心,所以能做得深入,兩小時是一趟很適度很完滿的旅程。相反同期的《GUCCI 名門望族》(House of Gucci)我卻覺得是用錯了載體,說十幾年的家族故事,導演沒有聚焦男女主角的關係或女主角的心路歷程,整個家族都想說,老父要說、大伯要說、不長進的表哥也有戲份,電影已經拍得很長,但就是在趕趕忙忙交代劇情,恩怨愛恨如水過鴨背。家族故事,如果將它變成五至八集的 mini series,應可裝載更多細節,人物情節會立體得多,雖知人物性格往往靠一些跟主線無關的細節建立,這方面電視劇的篇幅較優勝(只要不是永恆的煮麵飲湯)。

不同的載體適合說不同的故事,戲院和串流平台既是對手也更應分工,這樣才是觀眾之福。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