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ar Wright 是一個在影迷界薄有名氣的英國導演(香港卻只曾公映《寶貝神車手》,其餘作品只有影碟發行)。YouTube 上有不少專門研究其視覺風格的 video essay——快速剪接、match cut 過場、充滿漫畫感的分鏡設計,以及喜愛將潮流文化放進作品作致敬的習慣——通通成為他的簽名手勢。只要看到那些誇張、極富動感的過場剪接,影迷必定認出這就是 Edgar Wright 的電影。他就是熱愛表現電影手法的影迷導演。唯獨在《蘇豪的最後一夜》(Last Night in Soho),這個大男孩開始轉變了。 《蘇豪的最後一夜》作為 Edgar Wright 首部心理驚慄片,他找來《1917:逆戰救兵》(1917)的新晉編劇 Krysty Wilson-Cairns 合寫了一個關於鄉村女孩闖盪倫敦大城市的鬼魅故事。主角如舊是沉醉個人喜好而不擅社交的 geek,電影對潮流文化 icon 充滿指涉及致敬,毫不避諱地參照了七十年代的「鉛黃電影」(Giallo)影像特色及《危險人物》(Pulp Fiction)的跳舞場面(還有更多經典恐怖片如《冷血驚魂》、《活死人之夜》等等不能盡數⋯⋯),唯本片的故事立意展現 Edgar Wright 對沉醉昔日年華的 nostalgia 有所反省,不再單純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