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是楊凡導演 1988 年的作品,數碼修復版最近重現大銀幕,最初幾場火速爆滿,最近加了場次,去票速度持續強勁,想在戲院看這齣戲的觀眾,要快手訂票了。電影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網上找不到小說初版日期,不過內容有提及中英談判,相信應是 1985 至 1987 之間的作品。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經典修復】《流金歲月》:美好卻天真的八十年代

【經典修復】《流金歲月》:美好卻天真的八十年代

《流金歲月》是楊凡導演 1988 年的作品,數碼修復版最近重現大銀幕,最初幾場火速爆滿,最近加了場次,去票速度持續強勁,想在戲院看這齣戲的觀眾,要快手訂票了。電影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網上找不到小說初版日期,不過內容有提及中英談判,相信應是 1985 至 1987 之間的作品。

今天重看電影和小說,坦白說,兩者均有點失望。常說香港最好的年代已過去,政經民生上或許是;但我們的流行文化,不論電影、音樂、小說,甚至電視,這 30 年確實進步良多。硬要說以前的戲更好看,以前的歌最好聽,那應該是戴著玫瑰色眼鏡去看,去聽了。

不完整的美學

看《流金歲月》最大的錯愕是,咦,怎麼不像我記憶中的流麗精緻,反而有點粗糙和不完整的感覺?

​出名奄尖嚴厲的影評人四維出世寫過「王家衛把香港電影的美學向前推了一大步」。今天看 80 年代楊凡的「唯美」,拿它跟 90 年代和千禧年後優質的港產片比較,又真是有點距離。這不是過時不過時的問題(張曼玉在《流金歲月》中許多套衣服,今天穿一點也不過時),而是楊導演的美學有點斬件式,給女主角穿最漂亮的衣服,主要場景佈置得一絲不苟,色調配合劇情氣氛或角色性格,燈光細緻,把女明星們拍得美艷不可方物,但電影整體卻不流暢,平鋪直敘,鏡頭調度沒驚喜,場口轉接乏心思,節奏平板,除了主題曲外,音樂也很乏善足陳。

提升美學不只是王家衛一個人的功勞。70、80 年代香港新浪潮導演,除了徐克和譚家明外,其他如許鞍華、方育平和章國明等,都是寫實派,著重劇情和人物,畫面未必很風格化,所以當時攝影師出身的楊凡,其唯美風格已很突出。比他們遲一點點成名的王家衛和杜琪峰,他們的作品卻往往很風格化,利用鏡頭燈光音樂敘事將觀眾帶進另一個世界,很聰明地讓些許藝術化的電影語言融入主流商業電影,其他導演紛紛仿傚。電影美學由斬件式進化成整體氛圍,是整個行業的進步,而非一個人的功勞。

《流金歲月》是楊凡導演 1988 年的作品,數碼修復版最近重現大銀幕,最初幾場火速爆滿,最近加了場次,去票速度持續強勁,想在戲院看這齣戲的觀眾,要快手訂票了。電影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網上找不到小說初版日期,不過內容有提及中英談判,相信應是 1985 至 1987 之間的作品。

電影與小說

《流金歲月》是亦舒在天地圖書出版的第 83 本書。如果沒有記錯,亦舒曾在訪問中提過,這是她改變風格,從第一身變成第三身寫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她寫作上一個轉捩點,在她的作品中有很特別的位置。

不過很奇怪,可能楊凡導演更喜歡早期的亦舒小說,他改編《流金歲月》,第一個改動就是把它變回第一身敘述,電影以蔣南孫(張曼玉)憶述第一次見朱鎖鎖(鍾楚紅)為序幕。不過之後南孫的獨白只是間歇性出現,不真是全由第一身敘述,所以這個第一身的序幕,可能只是為敘事方便,沒有其他特別的意義。

亦舒小說有一個很大的特色,跟近年大部分香港作者的流行小說不同,那就是她不採用富電影感的寫法。這裡我要略略解釋一下。亦舒的故事情節通俗,部分甚至峰迴路轉,很適合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但她保留了傳統說故事的方式,而非近年流行像電影分場般的呈現式。她的小說幾乎從不分章節,由第一句一直說到尾,橫跨幾十年的故事也是這樣一氣呵成說完。這種手法近年除了她之外,幾乎絕無僅有。

所以讀《流金歲月》最神奇之處就是讀者像慢慢看著兩個女主角長大,好像只是日復日的生活,但一頁頁翻過去,南孫和鎖鎖就從 13 歲變成 27 歲。電影做不到這種慢慢長大的效果,只能擷取情節,將故事分成 3 個分明的階段,17、23 和 27 歲。首兩個階段情節跟小說相去不遠,最後的結局就完全是導演自由發揮,跟原著無關了。

另外一件令書迷有點不滿的是電影《流金歲月》沒有南孫祖母這個角色。小說中,南孫因為祖母重男輕女,從小至大在家中都沒有地位。但經歷家道中落和母親再婚,她和祖母被迫相依為命,祖母慢慢對孫女改觀,還懂得勸朋友「兒子女兒是一樣的」,小說亦以此作結。這丁點女性主義在電影中蕩然無存,可能是篇幅所限,也可能是楊導演想專心拍一個愛情故事,跟愛情無關的人物和情節都要刪去。

話雖如此,楊導演的改編大部分仍是忠於原著的精神。有些情節雖然改動了,但保留原著想表達的意思,例如南孫瞞著鎖鎖跟宋家明(鶴見辰吾)約會,其實是呼應原著中南孫去找對自己有好感的系教授替自己出頭,都是南孫第一次發現自己也會做捂著良心做事,是很聰明的改動。楊導演刪走大量男性角色,卻加了一個宋家明,也是很幽默的改編。反正在亦舒的世界,家明就是代表完美的男生,那就用他一個頂十個好了。

《流金歲月》是楊凡導演 1988 年的作品,數碼修復版最近重現大銀幕,最初幾場火速爆滿,最近加了場次,去票速度持續強勁,想在戲院看這齣戲的觀眾,要快手訂票了。電影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網上找不到小說初版日期,不過內容有提及中英談判,相信應是 1985 至 1987 之間的作品。

玫瑰與丹薇

無需讀過很多亦舒小說,甚至一本都沒看過,都有可能聽過「玫瑰」和「家明」,但相信要很資深,尤其是有讀過早期亦舒小說的讀者才了解誰是「丹薇」。

「玫瑰」和「丹薇」都是亦舒筆下常出現的女性典型。玫瑰不一定叫玫瑰,鎖鎖、喜寶、周承鈺、凌岱宇、杏子、利璧迦、李平,全都是玫瑰。丹薇也不只叫丹薇,南孫、蘇更生、尹白、琦琦、馬佩霞、鄧永超,都是丹薇。

玫瑰和丹薇都是美女,不同的只是玫瑰以美為職業,她得到的失去的,都因她一張臉蛋而來,她的人生不需要有美麗以外的功能。丹薇卻必定有自己的事業,而且她的工作跟她的長相無關,她只是剛巧長得美,非必要時,她也不會利用這項天賦。玫瑰是尤物,是女人中的女人;丹薇則是現在流行說的知性美女。

玫瑰和丹薇經常一同出現,但通常一主一副。玫瑰和周承鈺光芒四射,那蘇更生和馬佩霞就要有點沉悶有點嚕唆。鄧永超遲來先上岸拿去男主角的心,利璧迦唯有長期失蹤。《流金歲月》特別之處是鎖鎖與南孫完全無分軒輊,是真正的雙女主角。

細心比較,南孫是寫得比鎖鎖成功的人物。亦舒寫鎖鎖好像不是在寫一個真人,而是在寫一個典型,她把所有可以出賣自己的機會集中在她身上——夜總會舞女、首富情婦、嫁入豪門、為移民結婚。除了最低檔次的魚蛋檔和一樓一外,真是甚麼都做過了。不是說做舞女就不能嫁入豪門,但若要增加角色的真實感,以鎖鎖的質素,寫她去選美可能更令人入信。

相反,南孫的角色更能反映 80 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其中一個最大的功用是記下一時的民風物貌。現在重讀這本書,赫然發現原來 80 年代,文學院仍是不少高材生的首選,成衣業是女強人的溫床(小說版南孫管理製衣廠,電影版則做時裝設計)。南孫一家的起跌也緊扣當時由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經濟衰退,情節和政經背景融合,提升了小說和電影的層次。

張曼玉真幸運,才 20 多歲,已演過玫瑰(《玫瑰的故事,1985》)和丹薇(蔣南孫),而這兩個還遠遠不是她最令人難忘的角色呢。

玫瑰和丹薇都不會老。再過一百年,二百年,我們的城市還是會有以美麗為職業的女人,和剛巧長得美的職業女性。我常常想,如果有一流的美術指導和適合的劇本,Angelababy(或鄧月平)和周秀娜(或袁澧林)也可以是這個年代的玫瑰和丹薇。

過去不比現在好,時代在進步啊。

《流金歲月》是楊凡導演 1988 年的作品,數碼修復版最近重現大銀幕,最初幾場火速爆滿,最近加了場次,去票速度持續強勁,想在戲院看這齣戲的觀眾,要快手訂票了。電影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網上找不到小說初版日期,不過內容有提及中英談判,相信應是 1985 至 1987 之間的作品。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