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大陸賀歲檔期上映的一部電影,因疫情關係延至國慶檔期。原名《中國女排》則早就改成《奪冠》,大概是審查後的結果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明顯有修改刪剪的痕跡,部分對白也不對口形,很多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名字甚至提都不能提(包括很多女排運動員!),對電影的整體成績無疑帶來一點影響。不過,《奪冠》雖有明顯不足,但局部可觀,撇去那些主旋律歌頌中國的部分不談(平心而論不算過份),還是有不少值得細味的地方。
原是大陸賀歲檔期上映的一部電影,因疫情關係延至國慶檔期。原名《中國女排》則早就改成《奪冠》,大概是審查後的結果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明顯有修改刪剪的痕跡,部分對白也不對口形,很多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名字甚至提都不能提(包括很多女排運動員!),對電影的整體成績無疑帶來一點影響。不過,《奪冠》雖有明顯不足,但局部可觀,撇去那些主旋律歌頌中國的部分不談(平心而論不算過份),還是有不少值得細味的地方。
很多人批評《奪冠》對於中國女排的歷史事蹟描寫的不夠深入細緻,甚至變成了「郎平傳」,這也難怪,戲中明明有三位主要的教練角色,除了郎平之外,還有袁偉民和陳忠和(片中沒提名字,但他們演的是誰明顯不過了);只是郎平又有年青時當運動員的戲份(由其女兒白浪飾演),看起來篇幅就特別多,而且由頭帶到尾,予人「郎平傳」的感覺絕不奇怪。
當教練後的那個郎平,由鞏俐飾演,以她的演技而言說不上驚艷,但神態捕捉得尚算立體。她在影片的中段才出場,而《奪冠》也在此時變得更好看,漸漸跳出了中國女排奮鬥史的格局,陳可辛大概志不在呈現中國女排隊伍在運動場上的高低起跌,對他來說,這不過是一個串連故事的手段,他更想寫的,是女排精神甚至是時代的變遷。
譬如片中提到不同年代的運動員的想法,「老一輩」的更為國家,「新一代」90 後則只想到自己。編導欲探究女排在國際賽事的成績不斷下滑的背後原因,從而道出時代不同了,年輕人的想法也變了很多,很難甚麼都跟「五連冠」時期相比。除此以外,也有篇幅交代郎平擔任國家隊教練時,所提出的訓練改革方案,而這也屬「變遷」的一部分,理應更多著墨才對,如今這部分的篇幅感覺略短,未知是否題材敏感有所避忌,於是刪剪了?
鞏俐和黃渤飾演的教練(即相信是陳忠和的角色)之間的情誼也好看,可惜明顯有很多「斷裂」的地方,令到情緒上不夠連貫。譬如郎平擔任美國隊教練時,在北京奧運擊敗了陳忠和帶領的中國隊一段,本該是很重要的轉折,對之後劇本的鋪排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當中所引來的爭議,以及郎平返回北京如何面對昔日戰友與群眾等情節,都只是輕輕帶過,不能說不可惜。慶幸某些重要對白給留下了,譬如說中國人為甚麼那麼在乎輸贏,「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沒有刪掉真的太不可思議了吧。
觀眾能不能單純地以看一齣「運動電影」看待《奪冠》呢?其實也無不可,畢竟幾場重要賽事都拍得緊湊(中日、中美、中巴),營造到應有的氣氛,不過手法都是想像中的那個模樣,不要期望有太大的突破。
然而,要是你過往有追看中國女排賽事的習慣,《奪冠》要能令你觸動並不困難,只是必須記著,這份觸動是來自你的自身經歷,而不是影片賦予的。《奪冠》是「破碎」的,而陳可辛最拿手的卻是讓情緒積累,所以我會說影片只是局部可觀,但同時也相信,要是它能還原其本來的面目,必然有更強的感染力。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