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材敏感?
導演不斷認為自己態度持平,但不妨留意電影前半部(1967年)的細節,便會發覺態度是支持示威者的。有一幕振民(游學修飾)與長輩們在沙頭角屋內開會商議示威事直,然後兩枚催淚彈從室外抛進屋內,眾人在滿佈白煙的房間內慌忙走避,攝影師以慢鏡捕捉這場面,然後接上樂隊彈奏,受殖民地教育薰陶的富家子弟子豪(盧鎮業飾)大宅內悠閒地開 party,整件事拍得很「浪漫」,子豪的離地,在振民疾呼打倒「黃皮狗」(對香港警察的侮辱稱號)時,經常搭上一兩句相反的意見,但從來沒有認真地辯論,然後話題又轉到開舞會。子豪開車送麗華(廖子妤 飾)回沙頭角村的家,明知不能入村,他卻用錢解決,收錢的禁區警察還要是麗華的親戚,導演對振民及子豪這角色的處理,或多或少反映了立場。
也許真的是我想多了,《中英街 1 號》並不敏感(至少 1967 的部分是),「敏感」一詞在今天的定義,是中國當權者覺得「唔 OK」;在電影院商而言,可能後半部(2019 年)更令他們覺得敏感,最穩當的做法是但凡牽涉雨傘運動的,無論支持或反對,一概不提。現在電影得到了很理想的開畫前票房,亦有院線排片上畫,在商業角度來看,影評是「小罵大幫忙」,炒熱了話題,有 noise 總比沒有好。
* * * * *
文章寫到一半,因為私務繁重,擱下了十多天,期間重看了一次《中英街 1 號》,又多讀了幾篇讚賞這部電影的文章。重看後,沒有像初看般失望和憤怒,也嘗試如趙崇基所言,不帶「有色眼鏡」來看這部黑白電影⋯⋯結果,覺得這部電影更難看,缺點更多,我不想用「以戲論戲」這俗套的四字藉口,迴避創作人的政治取態,也不是刻意和大讚這部電影的朋友唱反調,電影評論素來都是主觀的,實在沒有必要說服別人與自己有相同觀點,批評一部電影拍的差,也不一定是敵意的,至少,我沒有,所以不同意我的意見的人,亦不必對我有敵意,有一位疑似這部電影的支持者,看過我在評論節目表示看完《中英街 1 號》之後,心裡很不舒服,支持者叫我這個肥佬「唔舒服就去睇醫生」,我多謝他的關心,自知身體多隱患,看看醫生也是好的。
「以戲論戲」但的而且確,這部電影很難看,以經驗豐富的趙崇基導演,實在不應交出這樣的水準,還有,重看之後,我更加肯定我的「偏見」 ——這部片從來就不能避開「政治」角度來欣賞及評價,只是「以戲論戲」,欣賞年輕人的愛情有多複雜和矛盾,而刻意不檢視「一九六七」和「雨傘運動」兩個大項,根本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