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自荃灣少年殺親案的《爸爸》,在優先場階段就累積到不少好評。除了劉青雲的演技獲得一致讚賞,電影的故事氛圍,亦給人細膩感動的印象。無可避免的是,每一齣以真實命案為靈感的香港電影,總得面對觀眾一些嚴肅的敲問:電影製作有否獲得當事人同意,顧及倫理與事主感受?以慘案奇案為基礎的電影創作,會不會只為滿足大眾的獵奇之心,或者創作團隊的表現欲望?即使以上問題解決,回到電影本身,《爸爸》的處理恰當嗎?它有表現編導主創對案件的觀點和想法,觸發更深刻的想像與思考嗎?所以,這齣取材自案件的電影,有必要存在嗎?
啟發自荃灣少年殺親案的《爸爸》,在優先場階段就累積到不少好評。除了劉青雲的演技獲得一致讚賞,電影的故事氛圍,亦給人細膩感動的印象。無可避免的是,每一齣以真實命案為靈感的香港電影,總得面對觀眾一些嚴肅的敲問:電影製作有否獲得當事人同意,顧及倫理與事主感受?以慘案奇案為基礎的電影創作,會不會只為滿足大眾的獵奇之心,或者創作團隊的表現欲望?即使以上問題解決,回到電影本身,《爸爸》的處理恰當嗎?它有表現編導主創對案件的觀點和想法,觸發更深刻的想像與思考嗎?所以,這齣取材自案件的電影,有必要存在嗎?
翁子光執導的《踏血尋梅》、監製由何爵天執導的《正義迴廊》,同樣啟發自家喻戶曉的慘案,兩齣電影均見暴烈見血的鏡頭場口、沉重尖銳的觀察角度,由此形成他代表性的電影風格。然而作為主創,他(們)對案件原型人物的詮釋一直引起爭議。今次編導《爸爸》,翁子光開宗明義取得事主同意,並以部分真實細節為基礎,採用更巧妙高明方式敘述故事——不追尋案件成因,亦沒有批判兇手的心理與行為,而是聚焦於事後殘局,角色如何面對創傷。劉青雲飾演的父親阮永年,一夜失去妻女,兒子是兇手也是階下囚,於是獨剩自己留守房子,每天如常開舖生活,買菜養貓,沉溺於記憶與現實的閃回,壓抑深處的慾怒與哀痛。相對過往懸疑探案或法庭角力的類型片向定調,《爸爸》從片名到著墨點,幾乎抺去了對內容角色的二元判斷,避免輕忽地扭曲事件性質、事主取態,帶來倫理問題與傷害;而且更嘗試將電影內容甚至其指向的原案「去奇案化」,透過日常片段與情感流動,還原、塑造人物的真實感,讓觀眾更能代入、共感、連結人物 。
不止一次,阮永年追問由蘇文濤飾演的兒子阮厚明:「點解?」,因為他始終無法接受親子弒妻殺女的現實。翁子光乃至劉青雲均有自覺要推移、交代角色的內心鬱結,同時在回應故事的需要、觀眾之疑惑,有趣的是,簡永年對兒子行兇原因的反覆拷問,正呼應著觀眾、大眾對編導「為甚麼要這樣講述故事 / 案件」、「為甚麼要講述這個故事 / 案件」的關注核心。阮厚明回應父親「無得解」、「已經發生咗」、「要發生點都會發生」,看似是主創的避而不答、少年演員的演繹選擇,卻帶出了翁子光對世情的理解:厄難與惡念,往往以無明的姿態橫生,突然降臨,就要人面對承受。
根據原案背景,《爸爸》中後段解釋了阮厚明的犯案動機。事前沒有跡象、一直潛伏著「思覺失調」狀態的他,是受到腦海的幻聽聲音驅使,鑄成悲劇。「思覺失調」的成因是「無得解」的,電影亦沒有花甚麼篇幅去討論「思覺失調」的對與錯、在社會面對的壓力,甚至過於強調「思覺失調」的病理根據、過份強調「思覺失調」在事件中的絕對性,反倒是刻劃阮厚明的校園生活片段,塑造他為一個愛思考閱讀、關心社會、有同理心,在朋輩欺凌與父母不敏感的養育方式下,形成的軟弱忿怒性格,人物描寫得具體可感。一個人的走火偏差,總不可能全沒來由,是家庭與社會環境陰影疊加而來的後果。觀眾可以理解與同情,阮厚明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不過的青少年,甚至找到自己成長階段中,似曾相識的影子。在這個人人皆有心病的社會,只有病情較輕微的幸運兒,或不堪重擔的病人。
翁子光亦透過「父」與「子」角色的對照,寫出幾位男性角色在長期壓抑之下,終會爆發憤怒的共同性格特質,以及彼此對大家的影響、應對雜音怒意的差異。阮永年在社區中心遇到的「過度活躍症」小孩,讓他投射對兒子的愛,同時讓他在決定兒子能否獲釋的偽善專家面前,體會到不幸兒子的處境心情,找到鎮靜狀態的方法。他像那個敏感的孩子一樣,面對威脅與不安、隨時爆發的情緒,即細聲呢喃地數數字,從 1、2、3,數到 11、12、13,逐漸平復自己。在這裡,阮永年與社區中心小孩產生相近的疊影形象,相互比讀,亦讓我們共鳴感觸。一處神來之筆,連通不同角色、甚至角色與觀眾,讓彼此理解,彼此的孤獨與憤怒,以及壓抑自己、融入社會秩序的困難。
從這個角度切入,《爸爸》裡阮永年轉化創傷的過程,亦可視為近年香港人面對精神創傷的一種象徵體現。苦難與悲劇以宿命的形式,無從躲避,倏然降臨。即使我們很努力直面,好好生活,終歸無法完全療癒傷口,放下所有心結怨恨。所以當阮厚明隔住探監玻璃,想親耳獲得父親的一句原諒時,阮永年還是匆匆轉移話題,將焦點帶到穩定病情之上。阮永年能夠做的,即是翁子光能夠做的,也是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無法直面的現實與回憶夾縫中,編織想像,在永無止境的傷痛中,撈取暖光。哭過吵過,淚已乾,周遭一切又如常。
比起許多強求解決矛盾、撫平創傷的香港電影,文藝抒情的《爸爸》,起碼更來得真誠坦白,還能以精準細膩的敘事佈局、人物塑造與情感挖掘,營造出久違的厚度與質感。或者電影從真實命案出發,始終難以擺脫各種印象與觀感的影響,但這部屬翁子光最佳執導成績的電影作品,對於眾多嶄露頭角的中新生代導演,能產生重要的參考作用。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及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