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導演所說,《首爾站》的創作其實先於《屍殺列車》,是電影公司覺得動畫不錯,建議拍一個真人版。但他不想照辦煮碗把動畫變成真人就算,於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出發,說兩個不同的故事,而最終他要表達的都是社會矛盾。這方面和他早期的動畫如《一輩子豬玀》和《打救豬玀》等,可謂如出一轍。
沒有英雄,沒有善良的角色煽情一番,也沒有《屍殺列車》狹窄而封閉的空間製造令人窒息的氣氛,《首爾站》在官能刺激方面註定顯得遜色。然而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批判,《首爾站》並不比《屍殺列車》遜色,而且更加「貼地」。有些人批評電影沒有交代喪屍出現的源頭,但如果這無助主題表達,為什麼不能略去呢?
當然,《首爾站》也不是沒有令人看得氣憤的地方,譬如那個「廢青」實在太廢,連簡單的說話也講不清楚,似乎蠢得過火;更令人看得咬牙切齒的,是女主角逃避喪屍不斷奔跑,穿越一道道大門之時,竟然不想想「順手關門」,她本來就有機會逃過大難啊!(唯有解釋為真係太驚啦!)另外,「爸爸」角色的設定也有點牽強,說服力稍嫌不夠。不過,電影滿佈不同的意象(地鐵樓盤廣告偶爾出現、警察討論地產話題等,這當然不是巧合),還是扳回不少分數(個人覺得這更重要),其中以豪宅示範單位作終場的構思,更是妙極,進一步證明了我們不應視它為「前傳」,而是一部「姊妹作」,透過反覆思考它與《屍殺列車》的不同,拼湊成一幅更大的圖畫,完滿導演想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