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連伊士活導演要將「薩利機長急降哈德遜河」事件搬上大銀幕,而不加鹽加醋,增添許多戲劇性衝突,實在是兵行險著。電影的宣傳語句:「奇蹟背後 / 不為人知的真相」反而來得更緊張。
奇連伊士活導演要將「薩利機長急降哈德遜河」事件搬上大銀幕,而不加鹽加醋,增添許多戲劇性衝突,實在是兵行險著。電影的宣傳語句:「奇蹟背後 / 不為人知的真相」反而來得更緊張。
薩利機長(湯漢斯飾)在片中質疑調查事件的委員,怎可單憑 208 秒的急降事件,否定他 40 多年的飛行經驗?
同樣地,電影開始時,觀眾們已經目睹了那 208 秒,攝影機架設在正副機長背後,拍攝著「全美 1549 航班」插進河裡——這是影片的開端,究竟奇連伊士活如何將這 208 秒素材,發展成一部 96 分鐘的電影?
拍這類「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特別困難,尤其是當時人還在世,創作人不能過於天馬行空,誇大事實,或作出強烈的批評(讚美也許可以)。奇連伊士活是位謙謙君子,有高尚的愛國情操,屢次為被遺忘的國家英雄請命發聲,上次的《美國狙擊手》令大眾關注這群在交戰前線執勤的美軍面對的心理壓力。
《薩利機長:迫降奇蹟》(以下簡稱《薩》)秉承導演的一貫作風:平實及冷靜。他平實地描述了急降事件的經過﹑簡單交代了機上有甚麼乘客(全機共 155 人)﹑意外發生的原因(雀鳥捲進了兩個引擎,導致失靈)﹑薩利與控制塔聯絡後面對的抉擇(折返 / 在附近的小機場急降)﹑薩利的最後決定(在河上急降)﹑乘客的逃生過程(站在機翼 / 坐救生艇 / 個別情急的跳到水中)救援的過程(海面及空中)﹑航空部門的善後工作﹑傳媒的全面報導﹑召開聽證會及最後的對事件的定案。
導演將薩利與副機長 Jeff (艾朗艾克飾)事發後被暫時安頓在酒店這一段揶到了前頭,中間再插敘事件經過,及以不同角度交代航機上情況,巧妙地以這 208 秒為主軸,拍成了一部結構緊密,敘事流暢,充滿正能量的電影。它沒有誇大事件的驚臉程度,觀眾可參看 Robert Zemeckis 導演借題發揮的《機密真相》(Flight),過程曲折離奇,救人英雄(機長)原來私生活一團糟,染有不良嗜好,啟航時竟然吸了毒,但諷刺的是,憑他的專業判斷,挽救了全機人命——導演提出了「英雄故事」背後的曖昧性。
《薩》是完全不同的取向,它也有反思「英雄」誕生的曖昧,但來得相當含蓄。薩利機長事發後被國民捧成大英雄,而他心底是有點迷失的,隨著調查委員會找到了一些否定他的決定的理據(如電腦模擬及引擎動力評估),薩利開始動搖,不禁質疑自己降落河中的決定⋯⋯湯漢斯是高手,將薩利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演得恰到好處,有一幕薩利獲救後,回望浸在河中的客機,面上一副「大鑊了」神色,湯演得絕妙,展示了一位僱員很真實的一面:我炒咗公司隻機!
隨著同僚們的支持,薩利慢慢回復信心,坦然面對聽證會,在會上提出當局忽略評估突發事件中的「人為因素」,人總會忙亂,而薩利只花了 35 秒,便冷靜下來,作出了他的專業判斷——急降河面。聽證會也不搞正邪對立,怪罪他人的俗套,力求了解事件始末,只是科技世界太冷冰,將所有事情都化作數據分析,好處是公開公平公正,但有時未免矯枉過正,缺乏人情味。
電影在一切疑團解開後,再重現那空中驚魂 208 秒,尾聲附上劇組安排真實的薩利與乘客重聚的片段,電影在溫情中結束,不得不佩服奇連伊士活的功力。
《薩》要歌頌的英雄並不是薩利一個人,對他的背景經歷也從簡,奇連伊士活的目的是為美國人打氣,「紐約太需要這些好消息,特別是關於飛機的」——片中有句類似的對白,《薩》仍在平服 911 為美國人帶來的傷痛。片中的「奇蹟」是集體創造出來的,只要每一個人緊守崗位,專業地做好工作,對生命充滿熱誠,人人都是英雄!奇連伊士活將救人的光環,無私地給予參與的每一位無名英雄——在講求數據的現代社會,導演提出「人」的重要性,人才是社會進步的關鍵。
緊貼最新資訊,請讚好 SPILL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