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教父 Vito Corleone 喜怒不形於色地說。 50 年前(準確的說,是 1972 年 3 月 15 日),《教父》(The Godfather)於紐約五家戲院首映,觀眾魚貫而入,它即晚便打破了首映票房紀錄,成為當時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 可是,此前根本沒有電影製作人願意相信一部長達 175 分鐘、沒有動作、美女的黑幫長片能夠登上殿堂寶座⋯⋯不!其實是有這麼一個人的,不過他並非我們如今熟悉的勇悍導演法蘭斯.福特.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而是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對他每個創作決定三番四次作出阻礙的派拉蒙(Paramount)製片主管 Robert Evans。《教父》公映後,哥普拉接受電影雜誌《Sight & Sound》訪問時坦言(儘管他當時對 Evans 的指手畫腳仍意氣難平),若非 Evans 對影片長度義無反顧的支持,《教父》就會被剪去 15 分鐘的篇幅,足見 Evans 對作品的擁護。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教父》50 周年:史上最佳的黑幫電影是怎樣煉成的?

《教父》50 周年:史上最佳的黑幫電影是怎樣煉成的?

「我會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教父 Vito Corleone 喜怒不形於色地說。

50 年前(準確的說,是 1972 年 3 月 15 日),《教父》(The Godfather)於紐約五家戲院首映,觀眾魚貫而入,它即晚便打破了首映票房紀錄,成為當時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

可是,此前根本沒有電影製作人願意相信一部長達 175 分鐘、沒有動作、美女的黑幫長片能夠登上殿堂寶座⋯⋯不!其實是有這麼一個人的,不過他並非我們如今熟悉的勇悍導演法蘭斯.福特.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而是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對他每個創作決定三番四次作出阻礙的派拉蒙(Paramount)製片主管 Robert Evans。《教父》公映後,哥普拉接受電影雜誌《Sight & Sound》訪問時坦言(儘管他當時對 Evans 的指手畫腳仍意氣難平),若非 Evans 對影片長度義無反顧的支持,《教父》就會被剪去 15 分鐘的篇幅,足見 Evans 對作品的擁護。

「我會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教父 Vito Corleone 喜怒不形於色地說。
50 年前(準確的說,是 1972 年 3 月 15 日),《教父》(The Godfather)於紐約五家戲院首映,觀眾魚貫而入,它即晚便打破了首映票房紀錄,成為當時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
可是,此前根本沒有電影製作人願意相信一部長達 175 分鐘、沒有動作、美女的黑幫長片能夠登上殿堂寶座⋯⋯不!其實是有這麼一個人的,不過他並非我們如今熟悉的勇悍導演法蘭斯.福特.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而是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對他每個創作決定三番四次作出阻礙的派拉蒙(Paramount)製片主管 Robert Evans。《教父》公映後,哥普拉接受電影雜誌《Sight & Sound》訪問時坦言(儘管他當時對 Evans 的指手畫腳仍意氣難平),若非 Evans 對影片長度義無反顧的支持,《教父》就會被剪去 15 分鐘的篇幅,足見 Evans 對作品的擁護。

《教父》空前的成功引證一個野心勃勃的導演(尤其是初出茅廬、渴望改變電影的新人),要拍出自己所想像的作品,必須經過無數由不諳電影的監製、老闆設置的關卡,而影片最終所有的決定權是歸於那些出錢投資的製作人。這意味著充滿作者風格與藝術色彩的《教父》,是哥普拉與製片們在亂七八糟的泥濘中經歷一番扭鬥後,雙方達到共識或其中一方被迫無奈接受的稀有成品。

事後看來,固然是體形寬廣的哥普拉勝出了這場糟糕的比賽,一手一腳拍成了別開生面的《教父》,促成叫好又叫座的雙贏結局:一來建立了哥普拉的電影作者地位;二來為派拉蒙帶來了史上最傑出的作品,讓一眾製片人以後的事業一帆風順。

到底《教父》經歷了怎樣艱鉅的製作過程,令有份參與的人都不堪回首,包括那些只操掌商業算盤的片廠高層。「製作《教父》在每一方面都是極度不愉快的經驗,所以三十年來我都避免想到它或談到它。」(註 1),敢於聘用寂寂無名的哥普拉作為《教父》的導演的派拉蒙製片副總裁 Peter Bart 如是說。

一切可從《教父》電影的時代背景說起。起初哥普拉收到派拉蒙邀請將 Mario Puzo 的原著小說拍成電影,胸懷大志的他對這本商業性質濃厚的小說不屑一顧,甚至形容它是「低俗之物」(pretty cheap stuff)(註 2)。直到父親語重心長地勸喻他、好友佐治魯卡斯(George Lucas)鼓勵他再細讀書本,哥普拉才重新拿起這本當初他所鄙視的小說,方才發現 Corleone 的黑幫故事是以好比希臘悲劇的家庭戲劇為核心,而這個家族在美國浮沉打滾的經歷,亦象徵了美國屹立的資本主義,這讓哥普拉終於提起勁來,接拍《教父》。他堅持要將電影設置在原著所寫的 40 年代,認為二戰剛結束的時代是 Corleone 故事的主軸。不過派拉蒙的高層 Evans(沒錯,又是他!)則要求劇本必須設定為 70 年代,原因是製作成本低得要多。要等一眾監製看過哥普拉以 40 年代為背景撰寫的劇本後,才一致同意時代劇更為切合充滿鄉愁色彩的原著。

當這些躺在舒適的沙發椅上指點江山的高層以為哥普拉可以乖乖地開拍電影,他們卻遇到了哥普拉第二個耗費不少的要求——電影場景要在紐約實地拍攝。這讓看緊成本預算的製片大感苦惱,逼於無奈要滿足哥普拉的要求。最終《教父》有 9 成的場景也是在紐約的大區小鎮所拍攝。Vito Corleone 於街頭檔攤買水果遭刺殺的一場戲,街坊們就在自家窗前、天台和樓梯目睹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奔向車子繼而中槍倒地,甚至連該區的黑幫老大也在一旁觀看,可以想像當時拍攝現場累積的不便,使製片需要事前親身與黑幫會面(註 3),商議一切事宜,務求全體劇組能平安度過每日的拍攝。

「我會給他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教父 Vito Corleone 喜怒不形於色地說。
50 年前(準確的說,是 1972 年 3 月 15 日),《教父》(The Godfather)於紐約五家戲院首映,觀眾魚貫而入,它即晚便打破了首映票房紀錄,成為當時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
可是,此前根本沒有電影製作人願意相信一部長達 175 分鐘、沒有動作、美女的黑幫長片能夠登上殿堂寶座⋯⋯不!其實是有這麼一個人的,不過他並非我們如今熟悉的勇悍導演法蘭斯.福特.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而是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對他每個創作決定三番四次作出阻礙的派拉蒙(Paramount)製片主管 Robert Evans。《教父》公映後,哥普拉接受電影雜誌《Sight & Sound》訪問時坦言(儘管他當時對 Evans 的指手畫腳仍意氣難平),若非 Evans 對影片長度義無反顧的支持,《教父》就會被剪去 15 分鐘的篇幅,足見 Evans 對作品的擁護。

哥普拉冒住被老闆開除的風險也要堅持自己的決定,為《教父》締造了很多耳目一新的經驗,尤其是他選用名氣大不如前兼且脾氣乖戾的馬龍白蘭度,以及找來當時寂寂無名的新演員阿爾柏仙奴(Al Pacino)演出 Michael。經過與製片高層長時間的爭論,狡猾的監製故意要求大名鼎鼎的馬龍白蘭度為電影進行試鏡,哥普拉為了得到這個神級演員,想出一條妙計,在馬龍白蘭度的大宅以測試攝影機為由,偷偷錄下他在家中試妝並扮演 Vito Corleone 的過程,然後將錄像作為試鏡交給公司高層,讓他們瞠目結舌,角色非馬龍白蘭度莫屬。而阿爾柏仙奴則是可憐地要待一眾大牌演員都婉拒後才得到 Michael 的角色,同時需要哥普拉苦費幾番唇舌才成功說服製片,讓身材矮小的他演出如此重要的一角。

相信不用我多說,讀者們也可想像到《教父》幽暗的攝影畫面令製片人感到多大的震撼,派拉蒙高層大喊就連影片的人物在做甚麼也看不到!性格剛烈的攝影師 Gordon Willis 與哥普拉在片場幾乎每天都為條件苛刻的低光攝影而吵架。Willis 陰暗的燈光佈置要求演員準確地移動至特定位置,好讓他們的臉孔能夠被打亮;哥普拉則處處護著演員,不容 Willis 訓斥責備無法站好位置的演員。兩人的首次合作絕對談不上愉快融洽,唯他們往後依然繼續在《教父》系列保持合作關係,而影片亦為擅於低光攝影的 Willis 帶來了「黑暗王子」(The Prince of Darkness)的名號,相信二人回望這段不和睦的相處時光時,也會覺得值得吧。

以上記載的種種軼事,對比現實的拍攝現場必然只是冰山一角,必定有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困難,要由意志堅定的哥普拉一一克服、游說甚至強行迫使製片接受自己的創新想法。《教父》活到現在已然 50 大壽,它一波三折的製作事跡、細膩獨門的電影技法、精簡的敘事手段、節奏完美的剪接溶合,至今仍教人深思咀嚼。我禁不住思考為何一個資歷尚淺的新導演,能夠聚集一班精英,對抗和改變製片粗蠻的決定,拍成自己心裡所想的電影。

為甚麼?我想,是因為他有改變電影的志氣與勇氣。

給在電影工業耕耘的人。

註:

1/ 摘錄自《教父寶典(五十週年紀念評註版):全劇本、各場圖文評註、訪談及鮮為人知的事件》。

2/ 哥普拉接受《Playboy》雜誌訪問時如是說。訪問連結在此

3/ 紐約時報「The Making of 'The Godfather'— Sort of a Home Movie」一文精細地記錄監製 Albert Ruddy 與黑幫老大會談的過程。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