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讀過一則有關動畫電影的法則:要善用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動畫媒介,創作真人電影無法實現的情節。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改編舞台劇本的電影。黑色幽默大師高安兄弟的老大 Joen Coen(下稱「高安」),首度單飛編導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馬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便盡顯他在電影技藝的熟練功夫。導演一方面大幅保留莎翁原作的劇場色彩,運用硬朗的舞台燈光聚焦角色默念內心獨白的時刻;另一方面通過電影獨有的視聽語言,重新為一個不斷被翻拍的經典劇本,注入了強大而震撼的電影力量,不讓同一譜系的 Orson Welles 的《金殿逃龍》(Macbeth)及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專美於前。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馬克白》:高安與莎士比亞合夥的黑色電影

【影評】《馬克白》:高安與莎士比亞合夥的黑色電影

我曾經讀過一則有關動畫電影的法則:要善用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動畫媒介,創作真人電影無法實現的情節。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改編舞台劇本的電影。黑色幽默大師高安兄弟的老大 Joen Coen(下稱「高安」),首度單飛編導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馬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便盡顯他在電影技藝的熟練功夫。導演一方面大幅保留莎翁原作的劇場色彩,運用硬朗的舞台燈光聚焦角色默念內心獨白的時刻;另一方面通過電影獨有的視聽語言,重新為一個不斷被翻拍的經典劇本,注入了強大而震撼的電影力量,不讓同一譜系的 Orson Welles 的《金殿逃龍》(Macbeth)及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專美於前。

我曾經讀過一則有關動畫電影的法則:要善用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動畫媒介,創作真人電影無法實現的情節。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改編舞台劇本的電影。黑色幽默大師高安兄弟的老大 Joen Coen(下稱「高安」),首度單飛編導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馬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便盡顯他在電影技藝的熟練功夫。導演一方面大幅保留莎翁原作的劇場色彩,運用硬朗的舞台燈光聚焦角色默念內心獨白的時刻;另一方面通過電影獨有的視聽語言,重新為一個不斷被翻拍的經典劇本,注入了強大而震撼的電影力量,不讓同一譜系的 Orson Welles 的《金殿逃龍》(Macbeth)及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專美於前。

之所以提到 Welles 與黑澤明兩位電影巨匠改編《馬克白》的名作,原因是高安選擇的創作形式跟兩人非常接近。電影畫面比例沿用經典 1.37:1 的學院比例,同樣用上黑白拍攝,也參照了 Welles 鍾情的德國表現主義手法——在建築結構稀奇古怪的佈景裡描繪人心蠱惑,重視極端的光影對比——超現實地呈現遭命運和野心操弄的馬克白的悲劇。

既然珠玉在前,高安以類似標誌性的電影風格,再度拍攝《馬克白》的劇本意義何在?我想援引三個展現高安電影魔法的關鍵段落,以說明此視覺強烈的《馬克白》非彼馬克白。

我曾經讀過一則有關動畫電影的法則:要善用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動畫媒介,創作真人電影無法實現的情節。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改編舞台劇本的電影。黑色幽默大師高安兄弟的老大 Joen Coen(下稱「高安」),首度單飛編導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馬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便盡顯他在電影技藝的熟練功夫。導演一方面大幅保留莎翁原作的劇場色彩,運用硬朗的舞台燈光聚焦角色默念內心獨白的時刻;另一方面通過電影獨有的視聽語言,重新為一個不斷被翻拍的經典劇本,注入了強大而震撼的電影力量,不讓同一譜系的 Orson Welles 的《金殿逃龍》(Macbeth)及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專美於前。

對於馬克白在鄧肯國王睡房門外,掙扎要否弒君奪位的戲劇性時刻,各導演皆有不同的演繹。Welles 交接幾個焦點模糊的主觀鏡頭及內心旁白以表現他如同著魔的心理狀態,黑澤明則把戲劇焦點轉為馬克白夫人對他的煽惑,而高安的《馬克白》就有一段講述他站在走廊,望見形狀如同匕首的門把,然後馬克白開始向前踏步,念出自己弒君的願望。有賴美術指導 Stefan Dechant 製作出超現實而充滿立體透視感的黑白走廊,與攝影師 Bruno Delbonnel 對比強烈的燈光設計,使高安的每個分鏡(比如馬克白拔出匕首的插入鏡頭(insert shot)、他從陰影步出光明的中特寫)能極為精準地掌握文本及場面的肅殺氣氛。相對 Welles 與黑澤明抽象而富象徵性的描繪,高安的方法是具體地展現人物的心理掙扎,讓觀眾跟著馬克白懷著殺意的步伐,拉開那柄反映人心的匕首門把,直觀地感受他的可怖。

電影在馬克白無情地刺死鄧肯國王之後,有個出其不意的剪接敘事處理,鏡頭由馬克白染血的臉部特寫,突然一剪,馬克白夫人忽然從睡床驚醒,彷彿感應到丈夫實行了她的計謀。然後她在床上的獨白與馬克白身處的死寂情境平行剪接,敘說他目睹的亂象。這一剪除了帶出她是共謀外,這段獨白配合剪接不經不覺變成了旁白,像說書人旁述故事主角的遭遇,有無處可逃的宿命感,跟 Welles 的《金殿逃龍》開場女巫們在泥漿裡搓出馬克白的泥像一樣富主題意義。而那顆從上空俯拍弒君後的馬克白離開國王睡床的鏡頭,也大大突顯了他在命運以下的卑微地位。

我曾經讀過一則有關動畫電影的法則:要善用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動畫媒介,創作真人電影無法實現的情節。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改編舞台劇本的電影。黑色幽默大師高安兄弟的老大 Joen Coen(下稱「高安」),首度單飛編導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馬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便盡顯他在電影技藝的熟練功夫。導演一方面大幅保留莎翁原作的劇場色彩,運用硬朗的舞台燈光聚焦角色默念內心獨白的時刻;另一方面通過電影獨有的視聽語言,重新為一個不斷被翻拍的經典劇本,注入了強大而震撼的電影力量,不讓同一譜系的 Orson Welles 的《金殿逃龍》(Macbeth)及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專美於前。

莎翁在原作並無詳細描寫馬克白與麥道夫對決的過程,只知馬克白最終被取下首級,國家回復和平。高安的改編則為原著畫龍點精,點明馬克白因貪念而自取滅亡。電影設計馬克白在決鬥中途,頭頂的皇冠被撞跌下來。本來他大可一劍殺死倒在地上的麥道夫,但他選擇先拾回地上的皇冠再戰,就在把皇冠戴起之時,被心懷怨恨的麥道夫砍掉頭顱。馬克白置身危急關頭,為了虛無的皇位,而做出忘卻性命安危的決定,他的下場在迷霧的籠罩之下顯得份外驚慄。有別於黑澤明在結局設計主角受萬箭穿心致死的大場面,以及 Welles 用陶瓷人偶被砍頭作為比喻,高安的創作更能切合小型規模的原著劇本,對馬克白的個性也有透徹的見解。

以上三點,也許還未能充分解釋高安拍攝《馬克白》的動機。但對於追隨高安電影作品多年的影迷,或許能給他們充分的理由,再度重訪耳熟能詳的莎翁悲劇。因為,這可是高安遇上莎翁的黑色電影啊。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