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首播 60 周年,這部長壽電視劇迎來了第 4 個全新系列(第 2 和第 3 個系列分別在 1985 年和 2002 年首播),還找來《訪.嚇》(Get Out)和《我們.異》(Us)的導演 Jordan Peele 親自策劃,並擔任「經典角色」旁述員,繼續在這個科學與迷信之間的中間地帶游走。第一季的評價不算很高,但畢竟這類離奇詭異的劇種一直不乏捧場客,第二季亦緊接面世,讓我們的疫情生活不至於太過枯燥。
去年《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首播 60 周年,這部長壽電視劇迎來了第 4 個全新系列(第 2 和第 3 個系列分別在 1985 年和 2002 年首播),還找來《訪.嚇》(Get Out)和《我們.異》(Us)的導演 Jordan Peele 親自策劃,並擔任「經典角色」旁述員,繼續在這個科學與迷信之間的中間地帶游走。第一季的評價不算很高,但畢竟這類離奇詭異的劇種一直不乏捧場客,第二季亦緊接面世,讓我們的疫情生活不至於太過枯燥。
美國方面是經 CBS All Access 播映的,香港則在 HBO 上架,並不難找。
掛了名叫《迷離境界》,某些形式依然在框架之內,不能改動太多。譬如 Jordan Peele 的旁述角色,就依從之前幾季的習慣,繼續保留,雖然也有人認為可以刪去。正如那段說這是超越人類認知的第五維度云云的「開場白」,亦依舊保留一樣,或者我們都擔心少了某一塊,味道就會變了。
新版第一季甚至要再度改編《Nightmare at 30,000 Feet》,讓人有真正回歸的感覺。就連大部分單元的結構也是相近的模式:生活化的劇情作開首,接著離奇事情發生,慢慢進入高潮,然後再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是特色還是重複,有時也說不準。
《迷離境界》夠經典是吸引觀眾的最大原因,但其既定模式亦成為了創作上最大的包袱。新版第一季水準好壞參半,第二季也如是,但感覺上比起首季有進步,而且高水平的製作也令人更投入劇情之中。
由於每集都是獨立故事,水準有高有低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了,第二季雖然仍有瑕疵,但值得細味的還是佔不少的。
這季 Jordan Peele 甚至不只是擔任策劃和旁述員,還寫了其中一集《Downtime》的劇本,講述女主角剛升職,本以為人生變得更加美好,卻發現附近的人忽爾動也不動,隨後還被告知她只是遊戲裡的一個角色!她真正的身份是個男人,因為在現實世界心臟病發,系統於是進入了「維護」狀態。
像 Jordan Peele 這樣的高手,在框架以內也只能寫出這樣熟口熟面的劇情,只是他畢竟技高一籌,劇情引人入勝之餘,也有意思,仍算是賞心悅目的。
《迷離境界》最大的趣味其實是游走於科學與迷信之間,劇情總能踩在科學界線之上,而非搞甚麼鬼怪,譬如《Meet in the Middle》,你會不斷分析,是角色精神分裂嗎?《The Who of You》也一樣,但細想之下又覺得不可能啊,怎麼可能同時那麼多人精神分裂?
《The Who of You》示範了《迷離境界》的傳統特色,儘管又是一個看似俗不可耐的橋段:意識對調,但當中又加入了有關電影行業的指涉,增添了點點趣味。男主角很想成為演員,但路途崎嶇,還搞到要打劫銀行,期間不斷與人意識對調再對調,最後還槍殺了自己的靈魂。然而他也意外地得到一副更好的肉體,演技還被讚揚,還發現換上的,竟是妻子外遇的對象。
《A Human Face》和《You Might Also Like》則是本季較為抽象、意境也更深沉的兩集,後者特別有趣,並再一次連結舊版《迷離境界》,延續 1962 年的《To Serve Man》,講欲望、失去、生死,某程度上,也從中表達了《迷離境界》的主題:我們都活在恐懼之中,而恐懼的源頭,來自無法掌控的未來。縱使 10 集沒有真正意義的次序,但這一集放在最後,似乎有其意思吧。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