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The Whale)跟導演 Darren Aronofsky 前作《媽媽!》(Mother!)有很多類同的地方,同是單一場景,幾個角色不斷出出入入,觀眾看著主角逐步崩潰,最後犧牲。不同的是,《媽媽!》Jennifer Lawrence 的角色是不斷被環境和其他角色折磨,《鯨》的 Charlie(Brendan Fraser)是自我放棄,拒絕被拯救。《鯨》可以有一道副題,就借 Jer 的歌名一用——自毁的程序。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鯨》:挑戰觀眾極限,直視醜陋

《鯨》:挑戰觀眾極限,直視醜陋

《鯨》(The Whale)跟導演 Darren Aronofsky 前作《媽媽!》(Mother!)有很多類同的地方,同是單一場景,幾個角色不斷出出入入,觀眾看著主角逐步崩潰,最後犧牲。不同的是,《媽媽!》Jennifer Lawrence 的角色是不斷被環境和其他角色折磨,《鯨》的 Charlie(Brendan Fraser)是自我放棄,拒絕被拯救。《鯨》可以有一道副題,就借 Jer 的歌名一用——自毁的程序。

《鯨》(The Whale)跟導演 Darren Aronofsky 前作《媽媽!》(Mother!)有很多類同的地方,同是單一場景,幾個角色不斷出出入入,觀眾看著主角逐步崩潰,最後犧牲。不同的是,《媽媽!》Jennifer Lawrence 的角色是不斷被環境和其他角色折磨,《鯨》的 Charlie(Brendan Fraser)是自我放棄,拒絕被拯救。《鯨》可以有一道副題,就借 Jer 的歌名一用——自毁的程序。

《鯨》和《媽媽!》都是看得很辛苦的戲,尤其《鯨》,因為它的處境較真實。將 Brendan Fraser 變成六百鎊大胖子的特技化妝很逼真,觀眾看著他不斷將高糖高脂的垃圾食物塞入口就像旁觀他人自殺,是一種折磨。《媽媽!》太炫技扮嘢,《鯨》的感情真摯細膩得多,但跟《媽媽!》一樣都有貪多嚼不爛的毛病,劇本企圖塞入太多訊息,拍得很直白,末段濫情。

訊息爆棚,演員出色,感情細膩

Charlie 自男朋友逝世後幾乎足不出戶,抑鬱自閉的他靠網上教英文寫作維生,天天吃外賣薄餅,體重六百磅,血壓爆錶,瀕臨死亡邊緣。護士 Liz(Hong Chau)經常上門照顧他,替他量血壓,幫他買食物,勸他進醫院,但 Charlie 總推說沒有錢又沒有買醫保,Liz 原來又是 Charlie 逝世男友的妹妹。Charlie 一次心臟病發,他拒絕入院,Liz 告訴他他不會活超過一星期,在生命最後幾天,Charlie 聯絡久沒見面的女兒,偶然上門的傳教士 Thomas(Ty Simpkins)又竭而不捨天天到訪,想 Charlie 死前回歸天主的懷抱⋯⋯

單看故事大綱已感受到《鯨》的訊息滿滿,電影觸及美國社會種種問題:肥胖問題,垃圾食物價廉且供應不絕,越窮越抑鬱的人就越胖,然後越胖又越抑鬱,肥胖不只是健康問題,更是貧富懸殊的問題。醫保問題,美國是少數發達國家不提供全民免費醫療,一直為國民詬病。還有宗教反思,Charlie 的男朋友就是接受不了自己的性取向跟從小信奉的教義有衝突而自殺。說到這裡還未說到同性議題、網絡欺凌議題和相信是最核心,但因為議題太多,最後只能蜻蜓點水地觸及的有關文學與真實的議題。

劇本花不少篇幅寫傳統宗教如何壓制同志,Liz 和 Thomas 的對話是直接控訴教義如何毁了她的哥哥,Thomas 向 Charlie 傳教較溫和,但也展現兩者的衝突,總之傳統宗教就容不下同志。這些部分有意思,讓編劇言志,但論觸動人心卻不及一些較軟的場面,例如 Liz 及 Charlie 前妻Mary(Samantha Morton)跟 Charlie 的相處。她們跟 Charlie 都不是情侶關係,但 Charlie 的溫柔、善良和無助令她們會不自覺地依偎著他,希望給他一點溫暖。人間有情,就像 Charlie 說的「我們就是做不到坐視不理」(people are incapable of not caring)。

《鯨》(The Whale)跟導演 Darren Aronofsky 前作《媽媽!》(Mother!)有很多類同的地方,同是單一場景,幾個角色不斷出出入入,觀眾看著主角逐步崩潰,最後犧牲。不同的是,《媽媽!》Jennifer Lawrence 的角色是不斷被環境和其他角色折磨,《鯨》的 Charlie(Brendan Fraser)是自我放棄,拒絕被拯救。《鯨》可以有一道副題,就借 Jer 的歌名一用——自毁的程序。

電影有一場很短,好像很不重要的戲我覺得很震撼。Charlie 天天叫同一間店的薄餅,每次都叫雙份,每天都由外賣員 Dan(Sathya Sridharan)送來。Charlie 和 Dan 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從未見面,會隔著門 hi and bye,Dan 的語氣開朗又親切,二人有一種莫名的熟絡。一天,Charlie 開門拿薄餅時發現外賣員未走,Dan 看到 Charlie 龐大的身軀嚇得呆了,Charlie 羞愧得無地自容。Dan 是身材瘦削的印度裔少年,這不意外,一來符合當今荷里活電影台前幕後要多元種族的要求,二來的確有不少亞裔人士做外賣員。Charlie 是白人,又是知識份子,更是顧客,只要不露臉,他跟 Dan 可以平等相處,甚至稍佔上風;但當直視健康和青春,Charlie 可以憑藉的外在條件全盤崩潰,迫使他直接面對自己,一個胖得像怪物的大胖子。

Brendan Fraser 年輕時是美男,曾拍過賣座電影《盜墓迷城》(The Mummy),容貌不遜同期的 Tom Cruise 和 Brad Pitt,而身形更健碩。但他受傷患困擾,而且有傳他因為指控外國記者協會前主席 Philip Berk 性侵遭荷里活封殺,近年星途黯淡,他自己也走樣,發福甩頭髮。Brendan Fraser 現實生活中的消沉令他演 Charlie 更令人信服,六百磅的造型當然是特技化妝,但至少不是叫一個 fit 爆的型男去扮肥(例如《瘦身男女》的劉德華)。Charlie 困在家中,癡肥的身軀限制了他的肢體動作,Brendan Fraser 主要靠表情、眼神和聲線去表達情感。Brendan Fraser 最出色之處是他的溫柔,讓角色保持尊嚴,讓觀眾可以幻想未暴肥前的 Charlie 是一個出色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個好情人。跟 Brendan Fraser 一同提名金像獎的 Hong Chau 也演得超好,瘦小的身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包括身心),而她一貫理智清醒,甚至幽默,Hong Chau 演得非常自然。

《鯨》(The Whale)跟導演 Darren Aronofsky 前作《媽媽!》(Mother!)有很多類同的地方,同是單一場景,幾個角色不斷出出入入,觀眾看著主角逐步崩潰,最後犧牲。不同的是,《媽媽!》Jennifer Lawrence 的角色是不斷被環境和其他角色折磨,《鯨》的 Charlie(Brendan Fraser)是自我放棄,拒絕被拯救。《鯨》可以有一道副題,就借 Jer 的歌名一用——自毁的程序。

文學與宗教指涉

《鯨》是一齣很好寫的電影,輕鬆的可以寫寫 Brendan Fraser 的曲折星途,要嚴肅又可以援引文學巨著《Moby-Dick》或基督教義。《Moby-Dick》真是巨著,幾百頁,厚得像磚頭,而且絕不易讀,我借了回來看了頭幾章還是主角在自言自語,沒有什麼情節,難怪 Charlie 的女兒 Ellie(Sadie Sink)會形容該書是 overwritten, and dumb, and repetitive。我不會拋書包寫《鯨》跟《Moby-Dick》的對照,為了一篇幾天後就沒有人會看的影評去刨文學巨著也太不符合成本效益了吧?不過單看了頭幾章也感受到電影和書的氛圍很相似,就是那種生存狀態,明知生命是徒然,也想掙扎一下,有為一下的感覺。在營造氣氛方面,編劇和導演很成功。

我反而覺得對基督教反思的部分頗有趣。基督教義害死了 Charlie 的男友,Liz 的哥哥,他們兩人對 Thomas 的傳教都無感甚至反感。但電影最後一幕,Charlie 終於站起來,對 cut 他最後一次步入海中的片段,然後 Charlie 全身發光,那意象、構圖和燈光也未免太像基督教信徒受浸了吧?Charlie 離棄了宗教,但在生命最後一刻,他以站起來象徵重新受浸,得到救贖。我覺得導演應該不是反宗教或無神論者,只是抨擊傳統僵化的教義。

《鯨》(The Whale)跟導演 Darren Aronofsky 前作《媽媽!》(Mother!)有很多類同的地方,同是單一場景,幾個角色不斷出出入入,觀眾看著主角逐步崩潰,最後犧牲。不同的是,《媽媽!》Jennifer Lawrence 的角色是不斷被環境和其他角色折磨,《鯨》的 Charlie(Brendan Fraser)是自我放棄,拒絕被拯救。《鯨》可以有一道副題,就借 Jer 的歌名一用——自毁的程序。

這是一齣抨擊過度政治正確、左膠的電影嗎?

《鯨》上映時引來一些有關身體羞辱的爭議,認為電影表面以肥人做主角,實則繼續侮辱肥人,鞏固肥就是不健康、不自律和痛苦的形象。還有人說用特技化妝而不是找癡肥的演員來演是歧視肥人(六百磅的演員那麼易找嗎?)

政治正確是要顧及不同族群的感受,不能單從一般人(本來我想寫正常人,但你懂的)本位出發。例如不寫傷殘,寫行動不便;沒有盲人聾人,只有視障聽障人士;現在連肥也敏感,要寫重或大,經典文學作品也被人刪,剔除肥和醜等字眼。

政治正確的出發點是公義和善良,不要傷害跟自己不同的人,但過分善良過分保護又會否變了不誠實?

Charlie 由始至終都鼓勵他的學生和女兒誠實地寫作,不好就說不好,醜就說醜,悶就說悶,Ellie 說 Moby-Dick overwritten, and dumb, and repetitive,他認同這是有趣的觀點,無需因為它是文學巨著就捫著良心去讚。

而我相信導演也是抱持這種觀念。Darren Aronofsky 從不避醜,也不避痛苦,你不會用舒舒服服、賞心悅目去形容他的作品,《鯨》更是處處強調誠實。Ellie 拍下他人的醜態,將 Thomas 的自白錄音,放到網絡上,當然是網絡欺凌,但卻陰差陽錯拯救了 Thomas,讓他勇敢地回家。真相和誠實是唯一的救贖。

所以 Darren Aronofsky 沒有迴避 Charlie 的肥、醜和窘。常聽人說肥瘦沒關係,最緊要健康,這只是指一定程度內的肥瘦,事實是嚴重太瘦或癡肥必定會影響健康,導演亦如實地拍出來。電影中,癡肥就是不健康,就是醜,就是痛苦,但不代表 Charlie 這個角色或導演歧視肥人,因為他忠實地反映 Charlie 的醜,同時更著力捕捉他心中的善和美。外表的醜和內裡的美並存,互相輝映,令角色可憐又可敬。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