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堅尼地道殺人事件》,不得不讚導演團隊,300 多萬的資金募集其實已相當不錯,比較以上三者,以亞洲地區的獨立製作來說,成績並不失禮。行銷方面,以 13 分鐘的前導短片吸引觀眾,亦是誠意之作。但問題在於,電影如何利用網民的熱情轉化成行銷動力呢?例如,有否打算以較低的籌集目標啟動電影企劃,先製成 30 分鐘的概念短片,再將短片帶到釜山、東京或柏林等地,認真向外國投資者推銷呢?舉例說,來自馬來西亞的 MM2,就是活躍亞洲的電影投資者之一。若想向投資者證實電影有利可圖,參與影展累積名氣是必須之舉。
其次,在回饋支持者方面,除影碟、網上串流及人偶以外,有否考慮開放參與製作,例如,讓大額投資者參與成為臨記,或擔當特定小角色,與黃秋生和顧定軒一齊上鏡呢?始終是涉及凝聚集體力量,在錢以外是否要再思考一下,可提供甚麼地方給予網民參與?
而最重要的是,電影如何包裝成「吸引各地觀眾」的注目作品呢?《Kung Fury》又好,《鐵幕蒼穹》也好,雖然大家都屬小眾 Sci-Fi 題材,但點子及視覺風格都能引起全球網民迴響。《堅尼地道殺人事件》的敗筆之處,是沒有善用黃秋生本人的名氣。人家好歹是全球知名的演員,在 cult 片界亦佔一席位,何解不以他作宣傳起點,吸引外國投資者?大家認為「黃秋生拍 cult 片花式殺人精彩一點」,還是「教車師父搞地下社團殺有錢人」有趣一點呢?觀眾被 13 分鐘短片吸引,無非是想看黃秋生吧。而選擇推銷故事奇怪點子諷刺香港社會的話,對非本地觀眾來講就難以看出吸引處。
香港本地網絡短片,用地道化的點吸引目標觀眾屬無可厚非;但上到電影層次,哪管是戲院或串流平台,就必須要有吸引不同地區觀眾的賣點(除非你一開始就想跟那很強的大國打交道)。不幸地,《堅尼地道殺人事件》在這方面真的未如理想。
電影宣傳有透過網民互動製造話題,並舉辦網絡抽獎,但下一步怎樣鼓勵參與?則是個謎。因為眾籌計劃已失敗,我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