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傑洛伊(Dan Gilroy)的《藝海疑雲》(Velvet Buzzsaw)一開場便擺明車馬要向商業化的當代藝術圈開刀,遊走高級財氣的藝術展覽和派對,觀察尖酸怪氣的藝評人、急功近利的藝展新人、城府深沉的藝廊老闆,表現他們的虛情假意,跟導演處女作《頭條殺機》(Nightcrawler)銳意揭示病態社會的態度如岀一轍。不過很快發現,刺破藝術名流的虛偽面目原來並非導演正事,要故事確確實實的以藝術品代替利器,取那些不諳(導演所想的)藝術真諦的人的性命,才是電影真正目的。
丹傑洛伊(Dan Gilroy)的《藝海疑雲》(Velvet Buzzsaw)一開場便擺明車馬要向商業化的當代藝術圈開刀,遊走高級財氣的藝術展覽和派對,觀察尖酸怪氣的藝評人、急功近利的藝展新人、城府深沉的藝廊老闆,表現他們的虛情假意,跟導演處女作《頭條殺機》(Nightcrawler)銳意揭示病態社會的態度如岀一轍。不過很快發現,刺破藝術名流的虛偽面目原來並非導演正事,要故事確確實實的以藝術品代替利器,取那些不諳(導演所想的)藝術真諦的人的性命,才是電影真正目的。
要知道《藝海疑雲》背後的創作故事,才能理解影片為何潛藏如此具復仇意味的暴力性。導演丹傑洛伊一直為荷里活多部作品擔任劇本創作,他在九十年代曾經參與 DC 娛樂的超級英雄片《Superman Lives》的前期創作,然而花了一年半的心血因為電影製作成本過高,遭電影公司撒資並中止整個計劃。之後才想岀《藝海疑雲》的故事點子——已故藝術家用作品逐一殺害追名逐利的藝術名流。
我不懷疑丹傑洛伊的確從夭折的電影計劃對藝術創作多了一份看法,《藝海疑雲》的頭廿分鐘已經將藝術商業化的現象交代岀來。個個把別人的作品當成投資買賣,藝評人成為商家的購買指標,誰在挖角誰在賺錢,藝術圈像個金融交易市場。各人形象突岀,立意清晰。但問題在於隨後劇情急轉加入超自然元素,對藝術界的批判變得疲弱,甚至偏離原意變成描繪人性著魔似的貪念多於有意義的社會性審思,慢慢突顯導演的真正意圖,並非談藝術。
從電影向觀眾表現了畫作擁有靈魂會殺人開始,故事已經變成了《死神來了》(Final Destination)系列式的虐殺片。我再也不好奇藝術圈誰對誰心懷不軌的劇情,反正根據故事類型形式,每個惡人接著便會逐一以不同形式死亡,編劇也樂此不疲,每個死亡的處境和場景幾乎是超乎現實的設計,加上各人所謂有類似報應意義的死亡,都是缺乏內在的戲劇邏輯及恰當的解釋。總知編劇認定他們是罪人,這是適合的時候,他或她便要被藝術品活埋。
導演丹傑洛伊在訪問中說到本片對觀眾的意義,他希望大家看完電影能夠意識到每件藝術品(包括音樂、雕塑、油畫、電影)的背後都投放了藝術家的靈魂。片中作品對角色施予的暴力大概可以看成導演對當年《Superman Lives》電影製作公司的報復,影片很多有關金錢交易的對白可圈可點,可是他對現代藝術只有很淺薄的看法和理解,單有對資本市場的控訴,不足以提升主題深度至探討藝術的真意。
主角們把藝術視為生金蛋的雞,導演則把藝術視作謀殺的工具,兩者並無大差異。留意戲中所有的藝術作品,導演皆以負面、陰森的方式呈現,他沒有肯定過任何一件作品,這是影片的最大問題。故事有一個真正的現代藝術家角色 Piers,電影有一個段落是美術館老闆探訪 Piers 的工作室,看到了他所繪畫的畫作,導演利用逆光的位置刻意淡化油畫上的色彩,讓觀眾無法看見作品,集中的還是怨聲載道的對白:「(藝術圈)根本就是屠宰場」。說穿了,《藝海疑雲》單純是丹傑洛伊的個人發洩,而他對藝術(界)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態度豈不是跟他藐視的藝評人角色一樣惡毒?缺乏自省的創作才最恐怖。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