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未必知道,拿破崙(Napoléon)這位作古已近二百年的法國軍事家暨政治家,可是當代影視作品的常客。自 1913 年迄今,拿破崙已在近四十部電影,逾三十套電視劇登場。他有以英雄之姿示人,亦偶爾僅為閒角,甚或被塑造成矮小暴躁的丑角,各種形象皆有。  但數到最為廣大影迷津津樂道的「拿破崙電影」,必然是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本住一番雄心壯志,張羅籌備多時,惜最終沒有成事的《拿破崙傳》。他閱覽了二百多本專書,撰寫了百多頁劇本,打算動員過萬名士兵群眾演員,並找來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及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主演,矢志拍出一部前所未見的歷史電影。  遺憾是,電影公司覺得他太大想頭,不願冒險投資,計劃於是告吹。可幸數年後成功開拍《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因為時代背景近似,寇比力克得以將研究成果放進其中,成就出一部製作精彩絕倫,又不失考究寫實的華麗古裝電影。  《亂世兒女》在 1975 年上映,深深震撼了一位有志拍電影的英國廣告導演。兩年後,他執導首部長片,講述兩個男子跨越廿年的決鬥故事,時代背景正正是拿破崙時期。電影名喚《決鬥者》(The Duellists),憑著出色的服裝和佈景設計贏得好評,自此開展往後五十多年的電影導演生涯。 此君就是列尼史葛(Ridley Scott)。今日,輪到他拍攝他的《拿破崙》(Napoleon)。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拿破崙》:此君非彼君

《拿破崙》:此君非彼君

不說未必知道,拿破崙(Napoléon)這位作古已近二百年的法國軍事家暨政治家,可是當代影視作品的常客。自 1913 年迄今,拿破崙已在近四十部電影,逾三十套電視劇登場。他有以英雄之姿示人,亦偶爾僅為閒角,甚或被塑造成矮小暴躁的丑角,各種形象皆有。 

但數到最為廣大影迷津津樂道的「拿破崙電影」,必然是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本住一番雄心壯志,張羅籌備多時,惜最終沒有成事的《拿破崙傳》。他閱覽了二百多本專書,撰寫了百多頁劇本,打算動員過萬名士兵群眾演員,並找來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及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主演,矢志拍出一部前所未見的歷史電影。 

遺憾是,電影公司覺得他太大想頭,不願冒險投資,計劃於是告吹。可幸數年後成功開拍《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因為時代背景近似,寇比力克得以將研究成果放進其中,成就出一部製作精彩絕倫,又不失考究寫實的華麗古裝電影。 

《亂世兒女》在 1975 年上映,深深震撼了一位有志拍電影的英國廣告導演。兩年後,他執導首部長片,講述兩個男子跨越廿年的決鬥故事,時代背景正正是拿破崙時期。電影名喚《決鬥者》(The Duellists),憑著出色的服裝和佈景設計贏得好評,自此開展往後五十多年的電影導演生涯。

此君就是列尼史葛(Ridley Scott)。今日,輪到他拍攝他的《拿破崙》(Napoleon)。

不說未必知道,拿破崙(Napoléon)這位作古已近二百年的法國軍事家暨政治家,可是當代影視作品的常客。自 1913 年迄今,拿破崙已在近四十部電影,逾三十套電視劇登場。他有以英雄之姿示人,亦偶爾僅為閒角,甚或被塑造成矮小暴躁的丑角,各種形象皆有。 
但數到最為廣大影迷津津樂道的「拿破崙電影」,必然是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本住一番雄心壯志,張羅籌備多時,惜最終沒有成事的《拿破崙傳》。他閱覽了二百多本專書,撰寫了百多頁劇本,打算動員過萬名士兵群眾演員,並找來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及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主演,矢志拍出一部前所未見的歷史電影。 
遺憾是,電影公司覺得他太大想頭,不願冒險投資,計劃於是告吹。可幸數年後成功開拍《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因為時代背景近似,寇比力克得以將研究成果放進其中,成就出一部製作精彩絕倫,又不失考究寫實的華麗古裝電影。 
《亂世兒女》在 1975 年上映,深深震撼了一位有志拍電影的英國廣告導演。兩年後,他執導首部長片,講述兩個男子跨越廿年的決鬥故事,時代背景正正是拿破崙時期。電影名喚《決鬥者》(The Duellists),憑著出色的服裝和佈景設計贏得好評,自此開展往後五十多年的電影導演生涯。
此君就是列尼史葛(Ridley Scott)。今日,輪到他拍攝他的《拿破崙》(Napoleon)。
寇比力克的《亂世兒女》。

知悉史葛與寇比力克的微妙關連後,觀賞《拿破崙》時,不由得處處聯想起《亂世兒女》。巧妙在於兩片男主角同樣是從戎馬起家,與單親女貴族成婚後,慢慢攀上財富 / 權力高位,但最終婚姻破裂,同時亦因為自身性格缺陷而失去一切。 

譬如說,拿破崙邂逅絕色美婦約瑟芬(Joséphine)時,輕燭照亮宴會廳堂,場中位位衣香鬢影,就像《亂世兒女》燭光夜宴一段;結尾滑鐵盧之戰,炮火正面轟襲下法軍死傷慘重,但在徹底潰敗前,仍然堅持往敵陣衝鋒,也令人想起《亂世兒女》的主角在七年戰爭作戰時,明知敵方槍火掃射不斷,部隊依然昂然前行,轉眼全軍覆沒的戲碼。 

不過《亂世兒女》之所以經典傳世,在於它每一幀畫面的構圖、用色、光暗也雕琢如油畫,加上寇比力克採用了美國太空總署設計的超大光圈鏡頭,僅靠燭光而無須額外打燈的做法,實在領先時代太多,饒是史葛手握 Apple TV+ 的優渥預算,本片的攝影效果也難望前輩項背。兩部電影的整體視覺風格也有天淵之別。從室內的法庭、皇宮、大宅,到戶外的街頭、雪地、丘陵、海島,貫穿《拿破崙》全戲不同場景的,是一層明顯灰朦的色調。即使是登基一幕,明明大殿內陽光充沛,偏偏不覺光猛。至於最後重頭大戰,環境本已漆黑,炮火轟起塵土飛揚,畫面黯淡得有如鋪上了濃重灰塵,卻是一種骯髒,沒有層次可言的灰。 

不說未必知道,拿破崙(Napoléon)這位作古已近二百年的法國軍事家暨政治家,可是當代影視作品的常客。自 1913 年迄今,拿破崙已在近四十部電影,逾三十套電視劇登場。他有以英雄之姿示人,亦偶爾僅為閒角,甚或被塑造成矮小暴躁的丑角,各種形象皆有。 
但數到最為廣大影迷津津樂道的「拿破崙電影」,必然是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本住一番雄心壯志,張羅籌備多時,惜最終沒有成事的《拿破崙傳》。他閱覽了二百多本專書,撰寫了百多頁劇本,打算動員過萬名士兵群眾演員,並找來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及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主演,矢志拍出一部前所未見的歷史電影。 
遺憾是,電影公司覺得他太大想頭,不願冒險投資,計劃於是告吹。可幸數年後成功開拍《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因為時代背景近似,寇比力克得以將研究成果放進其中,成就出一部製作精彩絕倫,又不失考究寫實的華麗古裝電影。 
《亂世兒女》在 1975 年上映,深深震撼了一位有志拍電影的英國廣告導演。兩年後,他執導首部長片,講述兩個男子跨越廿年的決鬥故事,時代背景正正是拿破崙時期。電影名喚《決鬥者》(The Duellists),憑著出色的服裝和佈景設計贏得好評,自此開展往後五十多年的電影導演生涯。
此君就是列尼史葛(Ridley Scott)。今日,輪到他拍攝他的《拿破崙》(Napoleon)。

這種灰得帶點蒼白的視覺質感,或許是呼應華堅馮力士(Joaquin Phoenix)在本片的演戲風格。進場前已不住猜想,史葛特意找來馮力士作主演,顯然不是要帶來一個典型英雄形象的拿破崙吧?果然,演過《大師》(The Master)、《小丑》(Joker)等沉鬱角色的馮力士,演繹了一位陰沉內斂、木訥寡言,絕對稱不上雄偉的拿破崙。即使是打勝仗或者談戀愛,均鮮見他展露歡顏,倒是遇上政變失敗、妻子外遇、軍事失利等挫折時,恐懼和盛怒之情馬上溢於臉上,難怪戲中的外國公使也嘲笑他是失態的莽夫。 

如導演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專訪所分享,他無意跟從傳統的帝王將相視角,而是想道破拿破崙在強勢表面下的脆弱,難怪雲妮莎卻比(Vanessa Kirby)飾演的約瑟芬有如他的反面對照。她性格果敢決斷,在位高權重的夫君面前,流露出不輕易屈服的傲氣。就如戲中兩場粗野性愛戲所暗示,拿破崙因為自卑而自大,在關係中亟欲控制約瑟芬,自以為能壓制對方,反而顯得笨拙可笑。結果從肉體到心靈,約瑟芬皆未曾真正為之滿足。 

不說未必知道,拿破崙(Napoléon)這位作古已近二百年的法國軍事家暨政治家,可是當代影視作品的常客。自 1913 年迄今,拿破崙已在近四十部電影,逾三十套電視劇登場。他有以英雄之姿示人,亦偶爾僅為閒角,甚或被塑造成矮小暴躁的丑角,各種形象皆有。 
但數到最為廣大影迷津津樂道的「拿破崙電影」,必然是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本住一番雄心壯志,張羅籌備多時,惜最終沒有成事的《拿破崙傳》。他閱覽了二百多本專書,撰寫了百多頁劇本,打算動員過萬名士兵群眾演員,並找來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及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主演,矢志拍出一部前所未見的歷史電影。 
遺憾是,電影公司覺得他太大想頭,不願冒險投資,計劃於是告吹。可幸數年後成功開拍《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因為時代背景近似,寇比力克得以將研究成果放進其中,成就出一部製作精彩絕倫,又不失考究寫實的華麗古裝電影。 
《亂世兒女》在 1975 年上映,深深震撼了一位有志拍電影的英國廣告導演。兩年後,他執導首部長片,講述兩個男子跨越廿年的決鬥故事,時代背景正正是拿破崙時期。電影名喚《決鬥者》(The Duellists),憑著出色的服裝和佈景設計贏得好評,自此開展往後五十多年的電影導演生涯。
此君就是列尼史葛(Ridley Scott)。今日,輪到他拍攝他的《拿破崙》(Napoleon)。

遺憾的是,本片描寫拿破崙與約瑟芬互動的篇幅還是不足,遠遠未能捕捉到「拿破崙征服得到全世界,唯獨征服不了心愛的女人」的精髓,甚至連兩人關係演變也未有清楚呈現。 

例如拿破崙在土倫港一役揚名立萬後,在上流貴紳眼中仍只是一介窮酸武夫,多虧妻子的交際手段,才使他真正擠身權力核心。因為沒有拍出這段歷史,當約瑟芬閉上房門,向丈夫霸氣宣告「沒有我,你甚麼都不是」時,便甚是突兀。離婚後,拿破崙跟前妻仍書信不絕,得知她跟沙皇眉來眼來時仍會咬牙切齒,所以到底兩人是否尚存愛意,抑或只是男方一廂情願? 

除了感情生活,拿破崙的其他人生面向同樣空洞。在奪取政權之路上,弟弟呂西安(Lucien Bonaparte)為兄長貢獻不少,惟戲中兄弟倆相處只得匆匆數幕,而拿破崙敬畏不已的母親,戲份同樣少得可憐,更不用提他與麾下將軍的情誼,在劇情中完全闕如。明明片長超過兩個半小時,電影又在序幕慷慨花上數分鐘拍攝瑪麗皇后之死,居然也不願意稍微交代拿破崙的自卑性格是如何養成,他在治國方面的政治建樹,或是他在聖海倫娜島上面對人生終章時的態度,以歷史傳記片而言,整體實在難言稱職。 

結果省下來的篇幅,都是留給設計平庸,缺乏想像力的戰爭戲。明明史葛自詡是重視大場面優於一切的導演,又曾經在《帝國驕雄》(Gladiator)、《天國驕雄》(Kingdom of Heaven)、《黑鷹十五小時》(Black Hawk Down)炮製過悅目刺激,繁複而不凌亂的武戲,豈料今回除了三皇會戰的畫面稍有設計之外(炮彈飛濺射入冰河之下,士兵屍首下沉),其餘幾場打戲皆無甚可觀,甚至愈拍愈乏味。 

銀幕上成千上萬的軍隊,明顯是由特效生成,沒有宏偉之感。在前述的灰朦色調下,兩軍混戰時往往難分敵我,來到滑鐵盧之戰更加是一片混亂。另一場關鍵的俄羅斯遠征,反倒只是草草了事。至於理應適合拍成宏大場面的馬倫戈戰役(拿破崙帶兵穿過阿爾卑斯山,為後世留下了著名油畫〈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和特拉法加之役,竟連提及也沒有,亦是莫名其妙。 

不說未必知道,拿破崙(Napoléon)這位作古已近二百年的法國軍事家暨政治家,可是當代影視作品的常客。自 1913 年迄今,拿破崙已在近四十部電影,逾三十套電視劇登場。他有以英雄之姿示人,亦偶爾僅為閒角,甚或被塑造成矮小暴躁的丑角,各種形象皆有。 
但數到最為廣大影迷津津樂道的「拿破崙電影」,必然是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本住一番雄心壯志,張羅籌備多時,惜最終沒有成事的《拿破崙傳》。他閱覽了二百多本專書,撰寫了百多頁劇本,打算動員過萬名士兵群眾演員,並找來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及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主演,矢志拍出一部前所未見的歷史電影。 
遺憾是,電影公司覺得他太大想頭,不願冒險投資,計劃於是告吹。可幸數年後成功開拍《亂世兒女》(Barry Lyndon),因為時代背景近似,寇比力克得以將研究成果放進其中,成就出一部製作精彩絕倫,又不失考究寫實的華麗古裝電影。 
《亂世兒女》在 1975 年上映,深深震撼了一位有志拍電影的英國廣告導演。兩年後,他執導首部長片,講述兩個男子跨越廿年的決鬥故事,時代背景正正是拿破崙時期。電影名喚《決鬥者》(The Duellists),憑著出色的服裝和佈景設計贏得好評,自此開展往後五十多年的電影導演生涯。
此君就是列尼史葛(Ridley Scott)。今日,輪到他拍攝他的《拿破崙》(Napoleon)。

《拿破崙》上映前,老早宣佈 Apple TV + 將有四小時完整剪輯版本,以補足正片未詳言之處。難道《拿破崙》就像十八年前的《天國驕雄》一樣,有太多重要劇情在院線版本給刪去,導致電影質素大受影響?然而拿破崙一生太多事跡軼事,即使是四十小時也未必能盡錄。倘若一開始吸引史葛的是他與約瑟芬的感情,那麼他就好應該專注在這一條劇情線,收窄選材範圍,而非涵蓋拿破崙整個人生,因為那注定不能囊括入一部電影。

列尼史葛行年已是八十五歲,能在此高齡於荷里活保持高企產量,固然不可多得。問題是他近年的電影質遜於量,從《異形:聖約》(Alien: Convenant)到上年一連兩部《最後的決鬥》(The Last Duel)和《GUCCI 名門望族》(House of Gucci),均為中下水準之作,質素著實抱歉。不求他能回到七、八十年代《異形》(Alien)、《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巔峰時期,但不知道下一套《帝國驕雄》續集出爐時,能否起碼回復當年首集推出之勇?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