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很多日本電影都喜歡以家庭為主題。近兩年在香港公映的幾齣如《海街女孩日記》、《比海還深》、《甜味人間》和兩集《嫲煩家族》等,都是直接寫家庭,寫兩代的磨合和衝突,而且都肯定家庭的重要性。荻上直子導演,贏得 2017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委會特別獎」的《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也是這樣一齣以家庭為主角的電影。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多元成家,溫柔物化

【影評】《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多元成家,溫柔物化

總覺得很多日本電影都喜歡以家庭為主題。近兩年在香港公映的幾齣如《海街女孩日記》、《比海還深》、《甜味人間》和兩集《嫲煩家族》等,都是直接寫家庭,寫兩代的磨合和衝突,而且都肯定家庭的重要性。荻上直子導演,贏得 2017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委會特別獎」的《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也是這樣一齣以家庭為主角的電影。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有齊治癒系日本電影的元素──優美的四時景色、天真自然的童角、性格善良,與世無爭的主角、美術音樂恰到好處、沒有暴力色情,而且像許多治癒系電影,調子較慢,結局淡然無奈中又透出點點溫暖。

比做女人更重要的,做自己

電影開始時,11 歲的小友(柿原琳佳)發現媽媽又離家出走,於是去找舅父牧生(桐谷健太),希望舅父能收留她。牧生帶小友回家,並告訴他自己有一同居戀人。牧生的同居戀人凜子(生田斗真)是已完成變性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故事主線就是小友、牧生和凜子一家三口的生活;副線是小友同性戀同學被欺凌和少許凜子的成長故事。

生田斗真本是高大型男,要他扮很女性化的跨性別人士,大家不要期望有「以假亂真」的效果,基本上一眼就看出凜子是變性人,但我倒很喜歡這種處理手法。曾看過跨性別人士的訪問,一般來說,女變性人(男變女)的路比男變性人更難走,亦更常被人歧視。男變性人,尤其是本身長得不太矮的,在完成變性手術後,較難被人看出變性前的性別。女變性人卻沒那麼幸運,可能因為男性天生輪廓較突出和硬朗,即使身體做完手術,樣子仍是不像天生是女人的女人。但跨性別人士要爭取的不是在外型上喬裝成他們心理上隸屬的性別,而是爭取被社會接納他們即使擁有跨性別的外表,也不應被歧視。所以生田斗真不完全像女人的外型,其實很反映現實,亦很政治正確。

總覺得很多日本電影都喜歡以家庭為主題。近兩年在香港公映的幾齣如《海街女孩日記》、《比海還深》、《甜味人間》和兩集《嫲煩家族》等,都是直接寫家庭,寫兩代的磨合和衝突,而且都肯定家庭的重要性。荻上直子導演,贏得 2017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委會特別獎」的《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也是這樣一齣以家庭為主角的電影。

做女人難,做媽媽更難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有很多個媽媽的角色:小友的媽媽、牧生的媽媽、凜子的媽媽,還有小友同性戀同學的媽媽。她們當中,除了凜子的媽媽外,其他的都不算「好媽媽」。牧生的媽媽對丈夫充滿怨恨,而她亦將怨恨發洩在子女身上,或多或少解釋了小友媽媽不負責任的性格。小友同學媽媽是典型的怪獸家長,只在物資上滿足兒子,對他的內心世界絲毫不了解,更因為歧視凜子,不准兒子跟小友玩。小友的媽媽更不用說了,慣性失蹤,對家庭和工作都不負責任。

這麼多媽媽,反而是凜子的媽媽最通情達理,接納兒子/女兒的一切。凜子來自單親家庭,凜子青春期,還是叫小凜時,她的媽媽既要上班掙錢,又要照顧孩子,還要承受兒子內心是女孩的衝擊。凜子媽媽溫柔幽默地幫助孩子變成女人,過程中,她從沒問「為甚麼」,只有支持和包容。

很明顯,包容和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是《當他們認真編織時》的重要題旨。同性戀、跨性別、單親家庭、多元成家,這些都常被主流社會忽略甚或歧視。電影告訴我們,有愛,就能包容,而唯有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才能避免悲劇發生。

懷著包容的心,或許我們也能對電影的結局有更光明的詮釋。

一直失蹤的小友母親在電影完結前忽然現身,並說要接小友回家。觀眾經歷了先前百多分鐘牧生、凜子和小友的溫馨相處,忽然看到這個不負責任的女人要接走小友,我們跟牧生一樣,擔心不已,覺得牧生和凜子才適合照顧小友。

但小友最後選擇了跟媽媽回家。

我會覺得這是導演給觀眾一個機會去體會要做到真正的包容和尊重,一點也不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偏見,而且會相信自己的偏見是對的。

如果我們能接受像凜子這種跨性別人士照顧小友,我們能接受舅父、同居戀人加外甥這種多元成家,如果我們鼓勵父母接受孩子出櫃,那是否也應該接受像小友母親這樣的浪蕩女子也有可能會改過,願意負起做媽媽的責任?

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那我們也要尊重小友最後的選擇。是她自己選擇要隨媽媽回家,不是法庭判決或社會壓力。我們尊重 11 歲小孩的性取向,也尊重 11 歲小孩的判斷,讓她選擇自己跟誰住。

總覺得很多日本電影都喜歡以家庭為主題。近兩年在香港公映的幾齣如《海街女孩日記》、《比海還深》、《甜味人間》和兩集《嫲煩家族》等,都是直接寫家庭,寫兩代的磨合和衝突,而且都肯定家庭的重要性。荻上直子導演,贏得 2017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委會特別獎」的《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也是這樣一齣以家庭為主角的電影。

最溫柔的物化

性別研究經常會看到物化女性,物化男性等詞,物化通常都不是甚麼好事,不論女人或男人,被物化就是被看成貨物,被消費,抹殺了人性,亦不尊重個體。

但如果是自願被物化呢?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電影中的編織,除了常見的毛衣圍巾手套外,還有兩樣很特別的事物,這兒我不說是甚麼了,總之兩件事物都跟物化身體有關。

最後一個鏡頭,你會發現,原來物化女性也可以很溫柔,很有情,讓你笑中帶淚地離場。

總覺得很多日本電影都喜歡以家庭為主題。近兩年在香港公映的幾齣如《海街女孩日記》、《比海還深》、《甜味人間》和兩集《嫲煩家族》等,都是直接寫家庭,寫兩代的磨合和衝突,而且都肯定家庭的重要性。荻上直子導演,贏得 2017 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委會特別獎」的《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也是這樣一齣以家庭為主角的電影。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