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真不知道該把《黑鏡:潘達斯奈基》(Bandersnatch)歸類為電視抑或電影好(Netflix 也有電影嘛),或者可以說是電視電影?無論如何,我們常常說有些電影該在大銀幕看,但《黑鏡:潘達斯奈基》真不能進戲院,因為你要拿著你的遙控、滑鼠或 trackpad,去決定劇情的走向。某程度上,這更能善用網絡串流的優勢,戲院是難以複製出來的(成本太增吧);至於加入了互動元素還算不算一個藝術創作?抑或只能稱為遊戲?暫且先不討論了。
首先,真不知道該把《黑鏡:潘達斯奈基》(Bandersnatch)歸類為電視抑或電影好(Netflix 也有電影嘛),或者可以說是電視電影?無論如何,我們常常說有些電影該在大銀幕看,但《黑鏡:潘達斯奈基》真不能進戲院,因為你要拿著你的遙控、滑鼠或 trackpad,去決定劇情的走向。某程度上,這更能善用網絡串流的優勢,戲院是難以複製出來的(成本太增吧);至於加入了互動元素還算不算一個藝術創作?抑或只能稱為遊戲?暫且先不討論了。
之所以說有電視抑或電影的爭拗,純粹是從片長的角度出發。因為《黑鏡:潘達斯奈基》可長可短,由於你可以決定劇情走向,最快你可以 40 分鐘便看完,慢則可能兩三個鐘,因人而異。
這個構思讓人想起了數十年前的「抉擇叢書系列」(不肯定名字是否準確,35 歲以上的朋友該聽過吧?),你可以和故事中的主角一同歷險,在某些關鍵時刻,選擇你要跳到哪一個章節,十分過癮。我們都常幻想「平衡宇宙」如果真的存在會怎麼樣,這類作品可以說是滿足了大家的慾望。
很科幻啊!而《黑鏡》就是那麼科幻的一部劇集。(接著會有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劇透,說了 3 次,不要埋怨沒有警告了)
有趣的是,這個形式和故事內容是一致的。故事設定於 1984 年,講述一名年輕遊戲程式設計師 Stefan,將他小時候喜愛的奇幻小說改編成遊戲,原作本身就有決定「時間軸」的設計在內,就像「抉擇叢書系列」。劇情大致上是說他太過投入之故,漸漸質疑現實,認為有人在背後操控他,開始對所認知的世界有所動搖。
其實劇情怎樣不是很重要,因為觀眾是有得揀的,老實說整個故事的戲劇性也不是太強。有些選擇是很無聊的,譬如揀食麥片還是粟米片,聽/買哪張唱片等等,但有些則似乎較為關鍵,譬如究竟留在家中創作,抑或接受公司的建議,在新裝修的辦公室與另一名同事一起埋首設計遊戲?
有得揀,當然好好玩(值得一讚是挑選後感覺很自然,而非突然跳去另一個章節),但《黑鏡:潘達斯奈基》最癲的地方是,揀咗等於無揀,很多時候你又要重回本來的選擇,「被迫」行到另一個劇情走向。有時候明明揀了走 A 這條路,卻發現只是夢一場,最終原來會變成走 B 那條路,你說激唔激死朕呢?
而這個玩死你、重重覆覆、來又復去的設計,不.斷.出.現!筆者自問也是斯文人,也禁不住爆粗。最後才恍然明白,原來中計了,這就是 Netflix(或者說是 Charlie Brooker)的目的,讓你憤怒,劇集就是要告訴你有些事情你無法選擇,結果無論如何也是一樣,同時要觀眾思考「自由意志」是否存在這個問題。
構思係叻仔係醒目嘅,只是那個你可以睇晒其他結局的安排(到了你的第一個結局時,會有選項讓你回到較早前的「人生交叉點」,代價是某些情節你又要多看一次了),其實幾攰,當然,你是可以選擇不看立即離開的。然而,Charlie Brooker 早就知道,我們是多麼想看看另一個平衡宇宙是怎樣,看《黑鏡》的,誰不是「想太多」的一群?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