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張經緯導演三齣作品:《KJ 音樂人生》、《少年滋味》和最新的《藍天白雲》。由《KJ 音樂人生》開始就覺得張導演非常不喜歡(甚至鄙視)「父母」這個身份,尤其是中產的父母。看《少年滋味》這感覺更加強烈,《藍天白雲》進一步肯定了我的看法。
看過張經緯導演三齣作品:《KJ 音樂人生》、《少年滋味》和最新的《藍天白雲》。由《KJ 音樂人生》開始就覺得張導演非常不喜歡(甚至鄙視)「父母」這個身份,尤其是中產的父母。看《少年滋味》這感覺更加強烈,《藍天白雲》進一步肯定了我的看法。
《KJ 音樂人生》是一齣極好看的電影,當年得到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電影獎,實至名歸。但事後回想,《KJ》好看,部分也歸功於導演不對受訪者投放感情,不主動保護受訪者這種冷酷專業精神。KJ 黃家正受訪時分別是六歲和十七歲,誘導一個未成年的受訪者說出最狂妄的 soundbite,在鏡頭前斥責父親的不是,當然好看。我不是在作道德批判,只是指出事實。我覺得在這件事上張經緯沒有錯,紀錄片導演不是媬姆,忠實紀錄,拍出自己的作品是他的首要責任。
至於《少年滋味》和《藍天白雲》,那種對中產父母的鄙視,沒有那麼直接,卻更陰濕和更醜化。我不能忘記《少年滋味》中訪問完一對父母解釋為甚麼不想孩子投身音樂和娛樂圈後,鏡頭 pan 向書架上一系列司徒華的著作和小小民主女神像(what's the point?)《藍天白雲》大部分時間在鞭撻陳哲民飾演的赤貧獸父,但為甚麼 Eric(顧定軒)的媽媽會是一身闊太打扮?說一些不是現代人講的對白?(茨菇埞,本世紀我第一次聽返呢個 term)為甚麼 Angela(鄧麗欣)的老人痴呆爸爸要是醫生?
在張經緯的電影世界中,沒有是的父母。而我又不覺得他對年輕一代特別寬容關懷。
《藍天白雲》的特色是冷和疏離,看似很無情,但如果真是甚麼感情都沒有,那應該甚麼都不會發生,人人日日如常過日子。要殺父殺母打老豆,人人說盡最傷人的話(包括沒有名字的小角色,例如 Angela 的上司),電影其實有很強烈的感情貫穿,恨,對每一個人的憎恨、厭惡和蔑視。
我明白張導演想呈現一種真,我想美術指導在這齣電影中的工作是不作任何美化,只需還原,讓場景愈真實愈好。燈光很多時也很暗,晴天就光,室內就暗,盡量沒有打燈的痕跡。而張導演眼中的「真」就是冷、悶和醜,沒有少許善和美。
很多人起床都習慣上廁所,所以女主角 Connie(梁雍婷)一出場就坐馬桶,很真。低下層青少年是政治最不正確的族群,Eric 被人笑是基佬,他覺得是莫大恥辱,很真。少女為了賺少少錢出賣肉體,只要收足鐘錢,那怕是同學的父親也無所謂,很真。真是這樣?
演 Connie 爸爸的陳哲民演得很落力,有很多表現機會。他種種行為就是要讓觀眾討厭他,繼而代入 Connie 的心態。他光顧女兒的同學,要這個同學跟他和妻女一同吃飯已夠討厭了。到導火線,他到 Connie 學校見社工一幕,梁雍婷的表現十分出色,但父親可以橫蠻和令人討厭到這個地步?有可能嗎?或有必要嗎?
電影開場前有一段引文:「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甚至惡人,要比我們想像中的他們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實我們自己也一樣。」這段引文極具指向性,殺人兇手不一定像我們平常想像的陰險或心理複雜,反而他們很多時是天真、幼稚,懵懵懂懂的。為了表達這個意念,Connie 和 Eric 的扮相都很清純,說話也稚氣未消。殺完人只想打電話給同學,叫她起床小便,延續報復的快意。問為甚麼先處理媽媽的屍體,因為輕啲。殺人就是這樣尋常的非理性行為,沒有深思熟慮,也談不上任何複雜心理。但說到一星期後要處理父親屍體因為開始有味及不明白為何有血水,我就滿頭黑人問號。天真幼稚不等如白痴啊。
不只炫目煽情會過火,太刻意的冷、簡約和疏離也會過火。《藍天白雲》在某些方面是 over 咗。
《藍天白雲》的評價很兩極,愛的把它捧到上天,說是全年最佳電影,有創意有態度叙事大膽破格震撼;憎的幾乎是連鬧都費事,聽過最有創意的批評是「刻意到連痾尿都要隔渣」。(話說回頭,我覺得刻意可以是中性詞,不一定是貶意。只得很少天才橫溢的導演可以純天然拍出好作品,才華稍遜的,刻意求工總好過求其交差。)
我覺得《藍天白雲》反應兩極不是來自題材上的所謂「爭議性」。電影世界極廣闊,「心地差」「題材大膽」「踩界」的電影一年不知凡幾,影評人也極少標榜自己的道德標準,反而會著力保持開放態度。《藍天白雲》反應兩極我覺得是來自兩種不同的觀影準則。
有很多人批評過香港人聽歌其實是聽歌詞,歌詞在一首歌的藝術價值中應該只佔很少的比重,cantopop 是一個特殊而不健康的例子。其實有時看電影也有這種現象。我見過有人寫「我睇戲只睇劇情同劇本」,而他好像不覺得這是問題,並以此作從不看科幻和動作片的理由。
就是會寫影評的人,其實也有可能有類似情況。寫影評的,很多都是文字人出身,文字人的特點是對文字敏感,看劇情會看得很細緻,會斟酌對白的文學性,欣賞電影中各類暗喻和象徵,並且關心電影背後的想法(文字人鮮會 get 錯或接收不到電影背後的訊息,只會諗多咗),這是文字背景的人看電影的優點。但以上絕對絕對不是一齣電影的所有價值(許多時甚至不是最大價值)。文字人有可能對音樂、影像、美學、攝影構圖等等要求和理解都極低,而這些在我心目中比劇本情節和對白更 intangible 的東西,對一齣電影的藝術價值,貢獻極大。
《藍天白雲》是一齣很有想法的電影,這一點毋庸置喙。愛它的人,想也是折服於張導演的想法。但在執行和表現上,《藍天白雲》卻有點令人失望。我恨我自己不懂分析當中的缺點,只是覺得個別場面很跌 watt,很格格不入。一路的冷,但到了殺人場面又用了最常見的拍攝手法,好像是導演不懂得如何有創意地拍動作場面。梁雍婷和顧定軒表現極佳,但那幾場校園欺凌,只是表達了意思,處理手法卻像在看另一齣戲,能量很跌 watt,有點亂入的感覺。少許的缺失,一路累積,雖有值得欣賞的意念,整體成績卻變得普通。
用大陸流行的說法,《藍天白雲》的藝術高度及不上它的思想高度,遺憾。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