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美國超級盃,體壇盛事例必有大量重磅級廣告及年度大片預告出籠。今年最搶眼的,除了「上帝」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與《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Peter Dinklage 的冰火 rap battle,就是《末世凶煞》(Cloverfield)系列新作《末世悖論》(The Cloverfield Paradox)失驚無神推出預告後,即日在 Netflix 上架。
又是一年一度美國超級盃,體壇盛事例必有大量重磅級廣告及年度大片預告出籠。今年最搶眼的,除了「上帝」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與《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Peter Dinklage 的冰火 rap battle,就是《末世凶煞》(Cloverfield)系列新作《末世悖論》(The Cloverfield Paradox)失驚無神推出預告後,即日在 Netflix 上架。
早在幾周前,一直有傳系列第 4 集電影(代號 Overlord)將會在此刻推出新預告,而原來的第 3 集(亦即此作),只從友人口知得中將在 6 月上畫;另一方面,又有消息指電影發行商派拉蒙(Paramount)與 Netflix 在最近商討,由後者接手發行工作,改在網絡平台放映,取消原定的夏天上映檔期。最後,大家都有眼見,電影經已上架。
通常電影取消上映檔期,只有兩種原因。第一,不可預知的突發事故,令電影無法上畫;第二,電影太爛,與其花費龐大資金推廣宣傳催谷票房,不如直接推出家庭影音產品(如影碟或收費平台發佈),草草了事算數。
而我個人非常相信,《末世悖論》的突然上架,原因是後者。
雖然有星級製作人 J.J. Abrams 監製撐腰,而前兩集亦有一定口碑,更捧紅了今天《猿人爭霸戰》系列導演 Matt Reevees,但很可惜,《末世悖論》的劇本在開局以後嚴重失控,最後草草收場,是活生生的虎頭蛇尾。
以下內容盡量不揭穿故事。
雖說是系列第 3 作,但與前兩者接近無關。故事背景為近未來的世界,全球能源枯竭,各國為爭奪能源陷入死局,瀕臨戰爭邊緣。此時,各國政府聯合設立實驗太空站,一班來自各地的太空人日以繼夜進行實驗,尋找用之不盡的新能源。鏡頭一轉已是 600 多日後,太空人依然一無所獲。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太空人決定啟動過去從未使用的粒子加速器,藉此實踐仍停留在理論層面的「Cloverfield Paradox」,怎料意外失控,怪事接連發生⋯⋯
來自非洲國家尼日利亞的新晉導演 Julius Onah 用上 10 分鐘時間交代背景,在實驗失控後故事正式開始,算是一個好的開局。但問題就來了,太空人們遇上層出不窮的怪事,最後甚至鬧出人命,當我們正緊張地思考出了甚麼狀況的時候,又突然有事發生了!一個又一個無法解釋的謎團,劇本最後「出大絕」的方式了事;然後,又有怪事了!這時候,電影已懶得交代,「就是這樣嘛!」大家想也不用想,因為也沒甚麼可想了。最後的 30 分鐘就是不斷的大爆炸和密室死鬥,well…。以為完了嗎?錯了,因為真正的結局令人語塞。
總括而言,《末世悖論》是一部相當平庸的出道作。美指與角色人選還可(但請不要問為何唯獨章子怡一個不懂英文,要全程講普通語,而大家又聽得明),但編劇與剪接本身就看得出大幅度修改的痕跡,可能現在的故事已改得面目全非,但連繫怪事的原因無說服力可言。
電影大概說到這裡。如果我是發行商派拉蒙的市場主管,看畢電影後,我會立即報告,無論電影在甚麼時候上映,用上再天馬行空的方法行銷,票房表現都只會強差人意。因為,電影本身的質素就有問題,即使用上《Cloverfield》的名字,但一面倒的劣評,會直接減低觀眾入場觀影的意欲。任電影製作人如何玩弄懸念,對電影的發生幫助也不大。接下來就要問,還投放資源宣傳電影幹嗎?但直接推出影碟的話,又不可能收回投資成本,畢竟是 4,500 萬美元成本的中規模作品,單靠家庭市場難以完全收回成本。
這時候 Netflix 來了,要是有這種平台願意「收留」,甚至出資宣傳,為何不直接轉讓發行權呢?至少派拉蒙可以立即「止血」;另一方面,Netflix亦樂於接收,畢竟《Cloverfield》在科幻電影迷眼中已是品牌之一,系列新作的加盟,加強了平台發行的陣容之餘,亦鞏固了 Netflix 在影迷眼中的地位。
不能否認,Netflix 發行的電影,至少有一半是平庸的作品,或甚是爛片。像之前的自家作《光靈》(Bright),備受歐美傳媒一致劣評;早一點的《Babysitter》,也是典型萬聖節應節 B 片。真正好看的 Netflix 電影,已經要數到去年中的《玉子》和《The Meyerowitz Stories (New and Selected)》了。不過,平庸作品也有其市場,像《光靈》,上架 3 日累積觀眾已達1,100 萬人了,假設票價是 10 美元,也就帶來過億美元票房了。
對發行商或製作方來說,如果手上是一部不看好,但也不至太差的中規模作品,直接賣給 Netflix 或許是更好出路;對 Netflix 來說,要麼內容更豐富,有更多像《光靈》或《末世悖論》一樣的「上映級」作品上架,既豐富平台陣容,也有助推廣其「觀影」形象。現在不論 Netflix 或 Amazon,已打本獨立製作人拍攝電影以供上架,或甚參加影展揚威,要麼它們更進一步,大量接收以往在戲院上映的二流(或三流)作品,昔日預言點播平台取代戲院,將更快一步實現了。
(以上文章只討論關於電影的內容,與劇集無關。)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及 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