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平板,太多大師的影子
《虎尾》是楊維榕第一齣執導的電影,之前他的電視作品如《Parks and Recreation》和《不才專家》(Master of None)等都是喜劇,跟《虎尾》的風格不同。《虎尾》節奏不慢,但調子偏向沉鬱,中段有不少品瑞的獨腳戲表達他獨居的寂寞。導演平行剪接品瑞和女兒獨居生活的片段,用吃飯和洗碗作轉折點。這種手法很常用,不新鮮,導演用來更覺平板。另外有兩場重頭的感情戲,品瑞和女兒在餐廳對質及真真向品瑞提出離婚,兩場戲的對白都寫得很別扭,無法讓觀眾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是電影的兩大敗筆。反而一些較輕鬆的段落,如少年品瑞跟母親的相處和跟阿媛的談情戲,導演拍得比較自然。還有品瑞移民初期,他買了一個破琴,以為有空可以在家彈琴自娛,導演用那單調的琴聲襯托日復日,沒有變化的雜貨店生涯,算是全片最有神彩的片段。
總體來說,少年品瑞在台灣生活那段拍得比中年品瑞在美國的生活好看,少年時代那段三角關係導演處理得比中年夫妻決裂令人入信。少年品瑞和阿媛的談情戲不難看到《阿飛正傳》和《花樣年華》的影子,導演也承認自己的風格深受王家衛、侯孝賢和楊德昌影響。我看的時候還覺得有點像賈樟柯,也可能只是巧合。
雖然《虎尾》的故事不算很特別,但絕對有足夠的元素拍成一齣好電影。導演現在是既貪心又保守,太多話想說,卻不懂取捨。如果要聚焦父女和解,那何不由 Angela 跟品瑞回鄉開始倒叙整個故事?如果要拍三角戀的遺憾,那就不要讓女兒經常出場模糊焦點,阿媛和真真的心路歷程也要交代得更清楚。拍新移民的掙扎也可以很好看,導演拋了不少線索出來,如品瑞原來喜歡音樂並對子女有期望,他如何事業有成,真真如何融入社會,發掘自己的專長等。可惜所有這些點子,導演都沒有發揮,是看完整齣戲都摸不清主線到底在哪裡。
因為影期相近,又同是有關華裔美國人的故事,看到中外影評都有將《虎尾》拿來跟《別告訴她》(The Farewell)比較。《別告訴她》也不是甚麼卓越的佳作,但成績比《虎尾》好。《別告訴她》有一條清晰的故事線,用一個懸念貫穿整齣電影,看完後滿足感較大。雖然《虎尾》和《別告訴她》都源於真人真事,但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分野。《別告訴她》是導演以三十來歲華裔美國人的身份述說自身的故事,所有情節都從女主角的視點出發;《虎尾》導演楊維榕同是三十來歲的華裔美國人,他要說的卻是他的上一代,一個海外華人的故事。藝術創作無疆界,要說別個族群的故事當然可以,但要把別個族群的故事說得令人入信又動聽,可能比說自己的故事需要更多功力和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