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White Noise)是很知識份子的電影,背景是大學小城,主角配角都是大學教授,電影開始就是授課的場面;但另一方面,《白噪音》又不是很聰明的電影,故事和角色都好像在嘲諷某些學者的虛偽和愚昧,例如主角 Jack(Adam Driver)專門研究希特拉,但他不懂德文,更怕別人知道他不懂德文,要惡補去應付公開演講。那些授課場面也故意拍得很表面,大學普及化及在後現代主義衝擊下,凡事皆學問,很膚淺的內容,例如電影中的撞車場面,只要加上一些學術名詞,梳理一下,馬上也能成為一門學科。
《白噪音》(White Noise)是很知識份子的電影,背景是大學小城,主角配角都是大學教授,電影開始就是授課的場面;但另一方面,《白噪音》又不是很聰明的電影,故事和角色都好像在嘲諷某些學者的虛偽和愚昧,例如主角 Jack(Adam Driver)專門研究希特拉,但他不懂德文,更怕別人知道他不懂德文,要惡補去應付公開演講。那些授課場面也故意拍得很表面,大學普及化及在後現代主義衝擊下,凡事皆學問,很膚淺的內容,例如電影中的撞車場面,只要加上一些學術名詞,梳理一下,馬上也能成為一門學科。
《白噪音》改編自 Don DeLillo 於 1985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主要情節是由火車意外引發毒氣災難,整個鎮的居民要逃生,再被隔離,及復常後的種種。這個毒氣災難只是一個象徵,用它來展示不同角色面對災難時的百態。1985 年,美國以至全球面對什麼危機?可能是能源危機、八十年代初的經濟衰退、愛滋病等等。在 2022 年拍這個故事,角色們面對毒氣災難,由最初以為是遠方的事,不會影響到自己,到危機逐漸迫近,資訊蕪雜,然後慌忙逃生,Jack 不小心暴露在毒氣中,所有人集體被隔離,到最後復常,看似一切如常但問題才正式開始,每個環節都教人聯想到過去三年折騰全球的疫症。《White Noise》是 Don DeLillo 最暢銷的作品之一,出版差不多四十年後才被改編成電影,相信也是導演看中了當中的諷刺和氛圍跟我們這幾年過的生活太相似吧?
《白噪音》的上半部寫毒氣災難,下半部處理 Jack 和太太 Babette(Greta Gerwig)對死亡的恐懼和因此受影響的夫妻關係。怕死和覺得因為人會死,生命毫無意義是存在主義很基本的精神,很多電影都有類似的主旨(例如不少 Ingmar Bergman 和 Woody Allen 的電影),主角們都活在虛無感和恐懼中,努力尋求對策,不過那份虛無感和恐懼許多時只是電影的氛圍,要透過其他劇情去表達這份感覺。就是直接寫死亡的《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也用跟死神下棋去包裝。《白噪音》是直接寫主角們很怕死,怕到要去吃藥,寧願出賣身體也要吃這些藥,而最後又沒有用。
其實死亡很公平,因為人人都會死,主角們也知道不能不死,只是想自己不要那麼怕死。所謂沒比較沒傷害,Babette 相信自己特別怕死,所以才吃藥,她後來發現丈夫 Jack 跟她一樣怕,甚至更怕,因為他曾暴露在毒氣中,會比別人早死。一般以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沒那麼怕死,因為幾大教派都相信永生,肉身死了但靈魂不死,而電影最諷刺的結尾是原來連修女都不相信死後有天堂,提供永生的假象只是方便管理教會。人皆怕死,神職人員也不能倖免,至此,Babette 和 Jack 好像釋然了,夫妻關係和好,重過正常生活。
電影最出色就是最後一幕的超級市場群舞。所有角色,不論戲份多寡,齊集在超級市場購物跳舞。超級市場看似選擇繁多,但出售的無非是方便、劃一的商品,一種單一的生活模式。既然沒人逃得過死,那就在死前盡量消費,用消費來逃避思考,不思考自然沒恐懼。人皆怕死,人皆消費,眾生平等,alleluia。
緊貼最新影視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FilmBurns 電影薪火」Facebook 專頁及 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