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背後要靠數百個崗位的人努力才能完成,你看片尾長長的 end credits 就知道了。可是,我們對電影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奧斯卡有獎項頒發的那些範疇,其餘就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了。早前在藝術中心舉行的「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活動,便請來了法國調光師 Yov Moor 主持大師班,他曾為《青春禁不住》(Mustang)、《幻海異色》(Manta Ray)、《撞死了一隻羊》(Jinpa)等作品擔任調色工作,也是《挪威的森林》的後期製作顧問,究竟他的工作是怎樣的呢?對電影起著哪一方面的影響?我們找他來跟大家說說。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專訪】《撞死了一隻羊》調光師 Yov Moor:技巧與美學觸覺要兩者兼備

【專訪】《撞死了一隻羊》調光師 Yov Moor:技巧與美學觸覺要兩者兼備

一部電影,背後要靠數百個崗位的人努力才能完成,你看片尾長長的 end credits 就知道了。可是,我們對電影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奧斯卡有獎項頒發的那些範疇,其餘就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了。早前在藝術中心舉行的「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活動,便請來了法國調光師 Yov Moor 主持大師班,他曾為《青春禁不住》(Mustang)、《幻海異色》(Manta Ray)、《撞死了一隻羊》(Jinpa)等作品擔任調色工作,也是《挪威的森林》的後期製作顧問,究竟他的工作是怎樣的呢?對電影起著哪一方面的影響?我們找他來跟大家說說。

 

 

⬤   SPILL         ⬤   Yov Moor

SPILL:你是如何進入電影工業,成為一名調光師的呢?

Yov Moor:❝ 說來話長,我小時候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圖像的世界,因為我媽媽是一個藝術圖書的編輯,使我自幼便被圖像包圍、薰陶;同時我很小的時候,大概 6 歲左右吧,就開始接觸電腦,17 歲便在一家視覺特效公司工作,那時候還是 35mm 的世界。由於大量接觸電腦、影像,漸漸我便有愈來愈多調光上的工作。不過我真正的喜好仍是影像,當過攝影指導,也有拍過一些電影。

後來我在巴黎和河內開設了屬於自己的公司,以後期製作及調光的工作為主,逐漸更投入於調光範疇的工作上了。

 
 

你會如何形容調光師的工作,尤其向電影工業以外的人說明時,其職責是甚麼?

我的工作就是為導演及攝影師找到最合適的影像,並且確保技術上能配合戲院放映,以及電視和串流播放。如果要打一個比喻,我會說我的工作就像在 instagram 拍了一張照片後,要加上不同的濾鏡,只是我是從導演或攝影師的角度出發罷了。

如果我說調光師的工作大概處於攝影與視覺效果之間,你同意嗎?

❝ 我同意。因為我們的工作都關於顏色、對比、光暗,有時候也會為了強調某些人與物而作出相應的調整。質感上的處理,以及一些影像上的修正,也類似視覺效果的工作。不同於攝影師是我們並不在拍攝現場,而無論攝影抑或視覺效果也好,最後的工序都會去到調光的部分才算是完成。

作為一名調光師,你認為最具挑戰性的層面是甚麼?

❝ 最具挑戰性毫無疑問就是理解導演和攝影師的想法、觀點,確保能為他們作出最恰當的選擇,以達到他們想要的效果。

一名調光師需要擁有技術知識與美學觸覺,你會怎樣比較兩者的重要性?

於我而言,技術知識是很自然地學會的,正如我剛才所說,我很小的時候便接觸電腦,工作上也與電腦、3D 及數碼影像相關。我想尤其在當代,技術知識及接觸新事物特別重要,這也令你更能滿足導演的要求。至於美學觸覺更是十分基本的,沒有美學觸覺,就像一支樂隊有技巧高超的結他手,音樂上卻欠缺律動,你必須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察看周圍不同的事物。要多看不同的影像,不只是 35mm,也要看串流的,甚至是 YouTube 的影像,你會更了解年青人的想法。技巧與美學觸覺確實要兩者兼備,才能有好的作品出現。

工作上你要與導演溝通,了解並滿足其需要,你認為與此同時,調光師能不能展現他們自己的風格?

❝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注入自己的風格,原因很簡單,那不是我的作品。在不同的作品就會表現得不同,我只是聽取並詮譯導演或攝影師的想法和要求,然後以影像展現出來,沒有甚麼秘方。

過去幾年你跟很多亞洲導演合作,跟你和歐洲導演合作的經驗有沒有甚麼不同?兩個地區對於顏色的理解會不會很不一樣?

❝ 對於顏色的理解沒有甚麼不同,但表達的方式則有。亞洲導演比較憑直覺,尤其是年青的導演和攝影師,會嘗試注入更多自己的情感,不一定要隱含甚麼意思在內。歐洲導演思維上則傾向知性一點,要理解背後每個處理的邏輯。個人認為當代的電影,影像上需要給放進更多的情感,而不單純是敘事,所以我特別喜歡跟年青的導演合作。

 

一部電影,背後要靠數百個崗位的人努力才能完成,你看片尾長長的 end credits 就知道了。可是,我們對電影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奧斯卡有獎項頒發的那些範疇,其餘就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了。早前在藝術中心舉行的「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活動,便請來了法國調光師 Yov Moor 主持大師班,他曾為《青春禁不住》(Mustang)、《幻海異色》(Manta Ray)、《撞死了一隻羊》(Jinpa)等作品擔任調色工作,也是《挪威的森林》的後期製作顧問,究竟他的工作是怎樣的呢?對電影起著哪一方面的影響?我們找他來跟大家說說。
曾於香港上映的土耳其青春片《青春禁不住》(Mustang)也是由 Yov Moor 擔任調光師。
 

早前我看了《撞死了一隻羊》(Jinpa)和《幻海異色》(Manta Ray),視覺風格上很不一樣,可否跟我們談談參與這兩部電影時的經驗是怎樣?譬如特別喜歡哪一場?

❝ 參與《撞死了一隻羊》是一趟很有趣的經驗,因為導演萬瑪才旦是藏族人,而且很聰明、觸覺很敏銳,攝影師呂松野也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必須要達到他們的高度,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我也感覺到他們期待我能貢獻更多,是真的感覺到!這真的給我很大的挑戰。調光工作完成後我絕對是疲憊不堪,但同時也對成品感到驕傲。

《幻海異色》是與導演 Phuttiphong Aroonpheng 及攝影師 Nawarophaat Rungphiboonsophit 合作,因為這是導演的首作,特別具挑戰性,過程充滿不斷嘗試、尋找及錯誤,從而找出最好。那些森林的顏色燈光特別不簡單,那不是特效,卻又要能表達那種玄、虛幻,很形而上的感覺,製作時充滿挑戰性之餘,也令人很興奮。

為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做調光工作有沒有甚麼不同的地方?

❝ 藝術電影會從導演的視點出發,所有人都是為了配合他,和商業電影的製作過程很不同。商業電影更像一件產品,每個崗位的人都可以表達他們的意見。雖說我不會注入自己的風格,但參與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還是很不同的,商業電影的做法會較保險一點,譬如夜晚暗黑的場景,我們會擔心會不會太黑,但藝術電影則可以說不設限制。不過我兩樣工作都喜歡,因為你都能從中學到一點東西。

有沒有甚麼建議可以給想當調光師的朋友們?

❝ 可先從助理調光師開始,可以學到很多。有機會的話,即使是義務或酬勞不多,參與短片製作也會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可知道自己有沒有觸覺去理解導演或攝影師的想法。有時間的話,自己在家中製作一些短片也會有幫助,不會花很多錢之餘,你也可以慢慢修改,做起來亦比較舒服。

 

一部電影,背後要靠數百個崗位的人努力才能完成,你看片尾長長的 end credits 就知道了。可是,我們對電影工作的認知,還停留在奧斯卡有獎項頒發的那些範疇,其餘就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了。早前在藝術中心舉行的「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活動,便請來了法國調光師 Yov Moor 主持大師班,他曾為《青春禁不住》(Mustang)、《幻海異色》(Manta Ray)、《撞死了一隻羊》(Jinpa)等作品擔任調色工作,也是《挪威的森林》的後期製作顧問,究竟他的工作是怎樣的呢?對電影起著哪一方面的影響?我們找他來跟大家說說。
Yov Moor 近期有份參與的作品包括即將於 7 月 11 日上映的《撞死了一隻羊》。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