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最初對《兄弟班》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對於這類懷緬過去的題材已感到很厭倦了,加上溫拿樂隊的音樂從來不是我杯茶,演員又以新手佔多(儘管配角還是有一班本地老戲骨),於是就只能以支持一下港產片的心態去看了。看罷倒覺得還不錯,幽默得來情感也頗真摯,相信真的陪伴溫拿成長的老樂迷、老影迷,會更有感覺吧。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兄弟班》:打 Band 好過打交

【影評】《兄弟班》:打 Band 好過打交

老實說,最初對《兄弟班》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對於這類懷緬過去的題材已感到很厭倦了,加上溫拿樂隊的音樂從來不是我杯茶,演員又以新手佔多(儘管配角還是有一班本地老戲骨),於是就只能以支持一下港產片的心態去看了。看罷倒覺得還不錯,幽默得來情感也頗真摯,相信真的陪伴溫拿成長的老樂迷、老影迷,會更有感覺吧。

《兄弟班》最叫人意想不到的是,整部電影幾乎都從彭健新、陳友和葉智強的角度出發(分別由陳家樂、吳鶴謙和林耀聲飾演),真正到 80 年代成為巨星的譚詠麟和鍾鎮濤(分別由鄧加樂、于湉飾演),戲份反而並不多。飾演阿倫、阿 B 的鄧加樂和于湉,在港的知名度也較低,而很少被抬舉為靚仔的健仔和阿強,卻竟由當中最靚仔的陳家樂和林耀聲飾演。這個安排真的令人有點意外,最初我也要花一點時間去記住誰是誰,因為外表實在太不相似了。

單論外表,最似樣的其實是阿倫,鄧加樂的演出也尚算不錯。于湉也非全無阿 B 氣質,但竟然大膽地找真正的阿 B 為他配音(于湉為大陸歌手,相信不懂廣東話),感覺超怪,只能說也為電影添了點「喜感」吧。

老年阿 B 來為少年阿 B 配音,這種時空上的錯亂,在《兄弟班》中並不少。譬如對白用字,就似乎沒有太講究是否適合 70 年代,我確有懷疑,當時會有人形容自己為「廢青」嗎?此外,溫拿的名曲之一〈千載不變〉也出現得很早,當然後來我明白到這可當成是電影的點題之作,其實是貼切的,但作為一個有一定年紀的觀眾來說,還是覺得不太符合那條時間線。

老實說,最初對《兄弟班》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對於這類懷緬過去的題材已感到很厭倦了,加上溫拿樂隊的音樂從來不是我杯茶,演員又以新手佔多(儘管配角還是有一班本地老戲骨),於是就只能以支持一下港產片的心態去看了。看罷倒覺得還不錯,幽默得來情感也頗真摯,相信真的陪伴溫拿成長的老樂迷、老影迷,會更有感覺吧。

事實上,《兄弟班》似乎沒有打算必須忠於那個七八十年代的時代氛圍,反而以既懷舊又現代的手法,講述溫拿各個成員認識、組團到分開的經過(也包括前身 The Loosers),最重要是夠熱血、夠青春和夠活力。當然,某些重要的符號、情節、事蹟還是會拍下的,譬如那個溫拿一起練歌的「閣仔」、期間譚詠麟前往新加坡讀書、溫拿被電視台羅致並憑節目《溫拿狂想曲》爆紅等,都有寫進劇本裡。

這部電影亦出奇地沒有怎麼神化溫拿,反而很「寫實」地講譚詠麟和鍾鎮濤因為靚仔而大受歡迎,令其餘三人受到忽略,樂隊幾乎要解散。雖然以他們的說法,溫拿其實從沒有解散,但譚詠麟和鍾鎮濤其後都已獨當一面,卻是不爭的事實了。

《兄弟班》到了尾聲的時候,無可避免地要找來「真溫拿」出場,大概因為導演陳友正正就是樂隊成員之一,一個本來應該很俗氣的安排,居然難得地真摯,觀眾不難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深厚的友情。當然,也稍嫌那個轉折位拍得太簡單了,明明本來個別成員有點不滿,但轉個頭又重歸於好,彷彿發洩完一時之憤,馬上就想通了,人生這樣多美好啊!

於是就更顯得從健仔、陳友和阿強的角度出發,是特別好的安排,家人反對、部分成員闖出一片天,也無損他們之間的友情,老了回首,就更覺動人了。片中還特意加插一名「小 fan 屎」在各個階段出現,她就像身處戲院的觀眾一樣,在旁一同見證。

老實說,最初對《兄弟班》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對於這類懷緬過去的題材已感到很厭倦了,加上溫拿樂隊的音樂從來不是我杯茶,演員又以新手佔多(儘管配角還是有一班本地老戲骨),於是就只能以支持一下港產片的心態去看了。看罷倒覺得還不錯,幽默得來情感也頗真摯,相信真的陪伴溫拿成長的老樂迷、老影迷,會更有感覺吧。

當然,作為一個樂迷,其實更想知道多一點音樂事,《兄弟班》的著眼點則似乎不在於此了。甚至因為其誇張幽默的手法,哪些部分是真,哪些部分是虛構,也難以說得準。我聽到〈讓一切隨風〉的音樂時,會希望觀眾知道當年溫拿也有唱過英語版〈4:55 (Part of the Game)〉。看電影說彭健新在溫拿「解散」後只是搞餐廳生意,就會想何以不提提他也有推出唱片呢(片中提到譚詠麟奪金馬影帝,那時彭健新已推出了首張個人唱片,〈二等良民〉也算受歡迎啊)?這部分,唯有靠觀眾看過《兄弟班》後,自行找資料補完了。

想當年社會氣氛不夠和諧(暴動過後),港英政府特別鼓勵一切文娛活動,於是有了惠英紅口中「打 band 好過打交」的說法,那時候夾 band 成了潮流,很多後來樂壇上的幕前幕後精英,也是在這段期間孕育出來。不過,就如陳友所言,《兄弟班》不是溫拿傳,也不是紀錄片,他強調這是「年青人的故事」。這個年代的年青人是不是也像以往一樣,值得商榷,但能拍出那份情已算是成功了。

老實說,最初對《兄弟班》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對於這類懷緬過去的題材已感到很厭倦了,加上溫拿樂隊的音樂從來不是我杯茶,演員又以新手佔多(儘管配角還是有一班本地老戲骨),於是就只能以支持一下港產片的心態去看了。看罷倒覺得還不錯,幽默得來情感也頗真摯,相信真的陪伴溫拿成長的老樂迷、老影迷,會更有感覺吧。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