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行走的人》:我想看黃仁逵,不是陳安琪
陳安琪曾很清楚說過為甚麼要拍黃仁逵。她說以黃的才華,值得擁有比現在更高的位置,應該要讓更多人認識他,尤其是年輕人。拍著拍著,她好像迷失了方向。可能黃仁逵不想更多人認識自己,更不在乎自己有甚麼地位,所以我看完後也沒有懾服於黃的藝術才華(感官上我沒有被撼動,不等如我不認同他的藝術成就)。
如果陳安琪有考慮到可能很多觀眾入場前對黃仁逵認識不深,她是否應該在電影開始時就先給觀眾一些介紹,告訴我們黃仁逵有多勁?這種手法無疑大路,但對普羅觀眾有效。陳安琪在電影中也說電影先天就是 mass medium,為甚麼成品卻沒有照顧 mass audience,變了好像圍內朋友紀錄片?
陳安琪在電影中穿插了拍攝過程中她跟黃仁逵的通訊內容,從這些精簡的文字能看出電影的脈絡,陳安琪從一開始想讓更多人認識黃仁逵,因為黃仁逵的「不合作」,慢慢將電影變成一個思辯過程,到底我想拍一齣怎樣的電影?她原本想拍黃仁逵怎樣創作,黃先婉拒後有限制性合作。黃的創作過程拍得不多,電影變了導演的創作過程。
本來這也沒有所謂,創作過程也可以拍得吸引,但陳安琪就是沒辦法令我對她的創作過程感興趣啊!我很不想這樣說,但現在很多片段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很自戀的導演訪問一個有才華但亦自以為是的藝術家。黃仁逵對藝術很有看法,他的看法當然成立,但我不覺得特別 inspiring。「畫畫係 present,唔係 represent 啊。」「一個好低層次嘅人讚你,要反省下;一個高層次嘅人批評你,反而值得開心。」其實稍為有涉獵創作的人,都不多不少有這些體會吧?陳安琪沒能從黃口中套出更有詩意和深意的見解,很可惜。而且得罪講句,黃的態度有點「你唔同意我代表你無料」,其實是令人有少少想故意不同意他。(我不是陳安琪,我不是小粉絲。)
《水底行走的人》是否完全不好看?又不是。黃跟兩名女兒的互動和他窒陳安琪的片段,其實都幾好看。但前者或多或少是煽情感動式的好看;後者更是很低層次「上把下把」式互窒關係。我深信黃仁逵的魅力和深度絕不應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