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個四十多歲,從未結過婚的朋友問我,「人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目的是什麼?」我答他,「往日,結婚是讓兩個相愛的人可以合法地在一起。」「那現在呢?同居不犯法。」「現在結婚沒有目的。」 以上當然是簡化了對婚姻的詮釋,結婚可以有許多目的:要名份、要護照、要符合世俗要求、要生活保障(如有)。只是當結婚最基本的目的「合法地在一起」不再成立,婚姻的意義的確大減。 撇開拿護照分家產等功利婚姻不談,建基於感情的婚姻,有些人會更目標明確地表示要建立一個家庭;有些人則視之為個人生活方式選擇。前者重視兩個人融合之後的整體;後者以個人為本位,如婚姻窒礙個人成長,損害自身利益,棄之可也。《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的兩位主角明顯都是後者。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影評】《婚姻故事》:如果婚姻只是用來觀照個人成長

【影評】《婚姻故事》:如果婚姻只是用來觀照個人成長

不久前,有個四十多歲,從未結過婚的朋友問我,「人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目的是什麼?」我答他,「往日,結婚是讓兩個相愛的人可以合法地在一起。」「那現在呢?同居不犯法。」「現在結婚沒有目的。」

以上當然是簡化了對婚姻的詮釋,結婚可以有許多目的:要名份、要護照、要符合世俗要求、要生活保障(如有)。只是當結婚最基本的目的「合法地在一起」不再成立,婚姻的意義的確大減。

撇開拿護照分家產等功利婚姻不談,建基於感情的婚姻,有些人會更目標明確地表示要建立一個家庭;有些人則視之為個人生活方式選擇。前者重視兩個人融合之後的整體;後者以個人為本位,如婚姻窒礙個人成長,損害自身利益,棄之可也。《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的兩位主角明顯都是後者。

當邊際利益遞減

Scarlett Johansson 飾演的 Nicole 原是荷里活初出茅廬的電影演員,薄有名氣,到紐約試鏡邂逅 Adam Driver 飾演的劇場導演 Charlie。二人相愛,結婚。除了是夫妻外,他們也是工作上的伴侶。初時 Nicole 的名氣令觀眾留意到 Charlie 的作品,是票房保證;到 Charlie 的劇團建立了知名度,Nicole 就只是劇團的其中一名演員,焦點都聚在導演 Charlie 身上。

Nicole 和 Charlie 的結合絕不是功利婚姻。電影以他倆訴說為何會愛上對方開始,都是一些很真摯的生活片段,觀眾不會懷疑兩位主角曾經深愛,甚至仍然愛著對方。只是選擇演員和導演作為兩人的職業,卻凸顯了婚姻中的協作和利益關係。

殘忍一點去看,Nicole 和 Charlie 除了無價的十年美好時光外,兩人從這段婚姻也的確得到實質的回報。Nicole 由小艷色蛻變成受人尊敬的真正演員,最後還得到做電視劇監製的機會;Charlie 也因為有明星太太坐陣,讓他捱過小劇團最脆弱的日子,事業漸上軌道。但再合作下去呢?兩人是會繼續得益還是互相窒礙對方發展,某方必須作出犧牲?有時導演和演員,合作得久,大家也會想尋求新發展,只是這次還拉上了夫妻關係。

所以不需要問兩位主角是否太自私,為什麼 Charlie 不肯搬去洛杉磯?為什麼 Nicole 不肯拍完電視節目後回紐約定居?因為這兩件事在他們看來都會阻礙他們事業上的發展和個人成長。他們結合的原因是相愛,但維繫婚姻和家庭不放在他們的人生首位。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只是怎樣看人生和婚姻的態度問題。

Nicole 成為電視劇監製,Charlie 釋放自己,原來懂得唱歌,還會到洛杉磯生活一年,他們的孩子 Henry 不再抗拒閱讀,如果離婚能令所有人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不久前,有個四十多歲,從未結過婚的朋友問我,「人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目的是什麼?」我答他,「往日,結婚是讓兩個相愛的人可以合法地在一起。」「那現在呢?同居不犯法。」「現在結婚沒有目的。」
以上當然是簡化了對婚姻的詮釋,結婚可以有許多目的:要名份、要護照、要符合世俗要求、要生活保障(如有)。只是當結婚最基本的目的「合法地在一起」不再成立,婚姻的意義的確大減。
撇開拿護照分家產等功利婚姻不談,建基於感情的婚姻,有些人會更目標明確地表示要建立一個家庭;有些人則視之為個人生活方式選擇。前者重視兩個人融合之後的整體;後者以個人為本位,如婚姻窒礙個人成長,損害自身利益,棄之可也。《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的兩位主角明顯都是後者。

破碎家庭還需回歸家庭

幾個月前,一個三十多歲,跟丈夫離了婚的單親媽媽跟我說,「有孩子的夫妻永不能徹底離婚,即使簽了紙,兩個人一生一世也有孩子這個血緣牽繫,對方永遠都在你的生活中有一個位置。」

《婚姻故事》用了很大段篇幅寫兩個主角透過代表律師爭奪孩子的撫養權。這段戲一般被評為最令人揪心也最寫實,看到美國的離婚律師如何「專業」,誘導兩個曾相愛的人說出對方最私隱的秘密,再誇大其辭,盡量榨取好處。還有那場讓兩位演員曬演技的嗌交戲。對比這些其實我覺得有點灑狗血的精彩場面,我更喜歡導演處理東西岸的差異。每個洛杉磯人都跟 Charlie 說空間(space),他卻無法欣賞,只覺侷促。相反 Nicole 一回到洛杉磯就如魚得水。或許他們是注定無法認同對方。

Nicole 將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放在家庭之前,但弔詭的是,她最後能贏了 Charlie,讓兒子 Henry 留在洛杉磯,還不是得力於家庭的支援?相比不願提起父母的 Charlie,Nicole 離婚後就直接跑回娘家,精神上有母親和姊姊支援,孩子又有表兄弟姊妹做玩伴,她爭到孩子的撫養權遂變得理所當然。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原來又是視乎它是在幫助或窒礙個人發展。

不久前,有個四十多歲,從未結過婚的朋友問我,「人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目的是什麼?」我答他,「往日,結婚是讓兩個相愛的人可以合法地在一起。」「那現在呢?同居不犯法。」「現在結婚沒有目的。」
以上當然是簡化了對婚姻的詮釋,結婚可以有許多目的:要名份、要護照、要符合世俗要求、要生活保障(如有)。只是當結婚最基本的目的「合法地在一起」不再成立,婚姻的意義的確大減。
撇開拿護照分家產等功利婚姻不談,建基於感情的婚姻,有些人會更目標明確地表示要建立一個家庭;有些人則視之為個人生活方式選擇。前者重視兩個人融合之後的整體;後者以個人為本位,如婚姻窒礙個人成長,損害自身利益,棄之可也。《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的兩位主角明顯都是後者。

愛是不是一定要永不止息?

幾年前,一個結了婚超過四十年,不論在世俗還是他自己眼中,婚姻都十分美滿的長輩對我說,「不明白為什麼離婚就叫婚姻失敗。兩個人結婚一段日子,那段日子是開心的,真心的,就是一段成功的婚姻。完了就分開,不應叫失敗。」

以這角度看,Nicole 和 Charlie 的婚姻非常成功,離婚一役雖然弄得醜惡一點,但最後也能化干戈為玉帛,和氣收場。既然如此,為什麼導演要拖一條暗示他們未能忘情於對方的尾巴,令結局有點婆媽?

導演多次交代 Nicole 會落手落腳去照顧 Charlie,替他剪頭髮,為他點食物,幫他開瓶蓋等。電影臨結尾時,先由 Henry 再由 Charlie 接力讀出最初 Nicole 參加婚姻調解時寫下為何會愛上 Charlie 的文章,那是 Charlie 第一次聽到這篇文(因為婚姻調解當日 Nicole 拒絕讀出),文章結語 Nicole 寫她會一直都愛 Charlie,雖然現在這樣做已無意義。

電影至此已很感人,兩個人仍然相愛,永遠相愛,但相愛已無意義。如果電影停在此刻,我會帶著黯然和唏噓看餘下的字幕。但原來電影未完,還有一場萬聖節的戲,會交代兩人不再斤斤計較誰能陪孩子多一點,Nicole 還是會照顧 Charlie,會俯身替他綁鞋帶。沒錯,萬聖節一場戲是首尾呼應先前的劍拔弩張,綁鞋帶的小動作亦說明兩個人慣了怎樣相處,即使簽了離婚書也不會改變,但就是變得太直白了,感情不用畫公仔畫出腸。

有時完了就是完了反會餘音裊裊,硬要加一段 coda 就沖淡了原本的戲味。

不久前,有個四十多歲,從未結過婚的朋友問我,「人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目的是什麼?」我答他,「往日,結婚是讓兩個相愛的人可以合法地在一起。」「那現在呢?同居不犯法。」「現在結婚沒有目的。」
以上當然是簡化了對婚姻的詮釋,結婚可以有許多目的:要名份、要護照、要符合世俗要求、要生活保障(如有)。只是當結婚最基本的目的「合法地在一起」不再成立,婚姻的意義的確大減。
撇開拿護照分家產等功利婚姻不談,建基於感情的婚姻,有些人會更目標明確地表示要建立一個家庭;有些人則視之為個人生活方式選擇。前者重視兩個人融合之後的整體;後者以個人為本位,如婚姻窒礙個人成長,損害自身利益,棄之可也。《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的兩位主角明顯都是後者。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