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康城影展剛剛揭幕,大部分影迷都會把焦點放在入圍官方主競賽環節的電影上,因為我們都崇拜大師、迷信大師,覺得最好的作品都是由這些作者拍出來的。然而,康城影展除了官方主競賽與「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環節外,同時進行的還有非官方的「國際影評人週」(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與「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兩個同樣值得關注、而且有一定地位的環節。後者於 1969 年首辦,至今剛好 50 年,而影迷不會想到的是,導演雙週今年要「連結」香港了,在本地將有一連串活動要舉行。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導演雙週 50 年】香港有個康城影展

【導演雙週 50 年】香港有個康城影展

新一屆康城影展剛剛揭幕,大部分影迷都會把焦點放在入圍官方主競賽環節的電影上,因為我們都崇拜大師、迷信大師,覺得最好的作品都是由這些作者拍出來的。然而,康城影展除了官方主競賽與「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環節外,同時進行的還有非官方的「國際影評人週」(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與「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兩個同樣值得關注、而且有一定地位的環節。後者於 1969 年首辦,至今剛好 50 年,而影迷不會想到的是,導演雙週今年要「連結」香港了,在本地將有一連串活動要舉行。

康城影展基本上是一個只供業界人士參與的活動,即使你夠瘋狂,願意自費飛到當地,也無法實現第一時間看大師新作的願望。「導演雙週」是唯一的例外,公眾購票是可能的,當然,康城影展貴為國際三大影展之一(大概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三大之首),搶票肯定不易,加上如此盛事,住宿花費亦必然會相當高昂。但能不能「搶先看」並不是重點,「導演雙週」不受拘束的作風才是它 50 年依然受到高度注目的原因,總監 Christophe Leparc 更強調選片只看質素,不著重名氣、不需要首映、不用平衡參展國家和地區的數目,於是很多電影新秀都能透過這個環節,成功獲得外界注視。今天你迷戀的那些大師,昔日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平台而被大眾發掘到。

適逢「導演雙週」踏入 50 周年,香港藝術中心推出「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活動,向大家介紹一個本地或國際電影活動,如何起到塑造各式各樣電影文化、市場和行業的作用,並同時讓新晉電影人能從中得到啟發,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

新一屆康城影展剛剛揭幕,大部分影迷都會把焦點放在入圍官方主競賽環節的電影上,因為我們都崇拜大師、迷信大師,覺得最好的作品都是由這些作者拍出來的。然而,康城影展除了官方主競賽與「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環節外,同時進行的還有非官方的「國際影評人週」(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與「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兩個同樣值得關注、而且有一定地位的環節。後者於 1969 年首辦,至今剛好 50 年,而影迷不會想到的是,導演雙週今年要「連結」香港了,在本地將有一連串活動要舉行。
評論人 Susan Sontag 在瑞典拍攝了她的首部電影作品《饞人對歌》,並入圍了首屆「導演雙週」。

是的,我們參與一個電影節,很多時候只顧搶看新作,總是忘記了背後的意義和目的。這次「新浪潮.新海岸」活動,所放映的除了有曾在「導演雙週」登場的片目,還包括一些香港電影在內,策展人以並排對照的形式,把一部外語作品與一部香港作品放在一起,透過特定的主題包裝,讓觀眾作更深一層的思考。

8 組、16 部放映作品如下:

一、來去潮
《風切變》(Barravento,導演:Glauber Rocha,巴西,1962)
《胡越的故事》(導演:許鞍華,香港,1981)

二、青春像
《風暴後的四季:夏》(Summer,導演:Marcel Hanoun,法國,1968)
《玻璃,少女》(導演:黎妙雪,香港,2001)

三、男女相
《遺殤》(Binding Sentiements,導演:Marta Meszaros,匈牙利,1969)
《過界》(導演:劉韻文,香港,2013)

四、動異夢
《人之二》(Adam 2,導演:Jen Lenica,西德,1968)、《童年前的意象(第一章)》(Scenes from Under Childhood,導演:Stan Brakhage,美國,1967)
《離騷幻覺:汨羅篇、刺秦篇》(導演:江記,香港,2017/2018)

五、叛主流
《迷幻旅程》(The Trip,導演:Roger Corman,巴西,1967)
《停不了的愛》(導演:麥當傑,香港,1984)

六、莫做作
《饞人對歌》(Duet for Cannibals,導演:Susan Sontag,瑞典,1968)
《欲火焚琴》(導演:劉成漢,香港,1979)

七、大歷史
《守城紀》(Invasion,導演:Hugo Santiago,阿根廷,1969)
《樹大招風》(導演: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香港,2016)

八、罪與罰
《絞死刑》(Death by Hanging,導演:大島渚,日本,1968)
《藍天白雲》(導演:張經緯,香港,2017)

新一屆康城影展剛剛揭幕,大部分影迷都會把焦點放在入圍官方主競賽環節的電影上,因為我們都崇拜大師、迷信大師,覺得最好的作品都是由這些作者拍出來的。然而,康城影展除了官方主競賽與「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環節外,同時進行的還有非官方的「國際影評人週」(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與「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兩個同樣值得關注、而且有一定地位的環節。後者於 1969 年首辦,至今剛好 50 年,而影迷不會想到的是,導演雙週今年要「連結」香港了,在本地將有一連串活動要舉行。
香港漫畫家江記的《離騷幻覺》首兩個章節亦會在是次活動中放映。

外語片的片目雖然從 1962 年到 1969 年都有,但其實都是在「導演雙週」首屆放映的,這個名單也可讓我們看到,選片上不單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作品,而且題材亦相當多元化。很多導演的名字亦一樣響噹噹,譬如 Stan Brakhage、Susan Sontag、大島渚等,但更重要是同時也能讓你發掘一些本來不熟悉的名字,如果你覺得他們的作品精彩,請多作推介,這樣好戲才不會被埋沒。

8 個不同的主題,各自均能選來一部具水準的香港電影「配對」,也證明了本地電影從「新浪潮」時期到近年,題材一樣多元化。值得一提的是,《胡越的故事》、《停不了的愛》和《玻璃,少女》都曾入圍「導演雙週」,《過界》亦曾在「一種關注」環節放映,可說是港產片其中一項輝煌成就。許鞍華在《胡越的故事》後,翌年的《投奔怒海》再一次入圍康城,在官方非競賽環節放映,當時曾獲康城青睞的香港導演,除了李翰祥外應該就只有她了。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早前通過眾籌集資、香港漫畫家江記的野心之作《離騷幻覺》,最開首的兩個章節《汨羅篇》與《刺秦篇》亦會在這次活動放映,結合科幻、歷史元素,以別樹一幟的色彩風格,帶觀眾進入一個 1960 年代的平行時空,皇帝的不死藥就是意識進入機械,構想十分特別。江記本人更會出席映後座談,喜歡他的影迷 / 漫畫迷不要錯過了。

新一屆康城影展剛剛揭幕,大部分影迷都會把焦點放在入圍官方主競賽環節的電影上,因為我們都崇拜大師、迷信大師,覺得最好的作品都是由這些作者拍出來的。然而,康城影展除了官方主競賽與「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環節外,同時進行的還有非官方的「國際影評人週」(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與「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兩個同樣值得關注、而且有一定地位的環節。後者於 1969 年首辦,至今剛好 50 年,而影迷不會想到的是,導演雙週今年要「連結」香港了,在本地將有一連串活動要舉行。
黎妙雪的《玻璃,少女》也曾於 2001 年入圍「導演雙週」,轉眼間已是 18 年前的事了,你看看徐天佑的樣子多青澀!

除了電影放映之外,康城導演雙週聯合創辦人 Pierre-Henri Deleau、法國調光師 Yov Moor(作品包括《撞死了一隻羊》、《挪威的森林》等)、台灣著名影評人聞天祥更會親臨香港,為一系列工作坊、座談會及大師班活動擔任主講嘉賓或導師,有興趣的朋友記得把握機會。

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週 50 遇見香港電影

日期:6 月 6 日至 23 日
(電影報導與評論工作坊將於 5 月 23 日進行)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
詳情可瀏覽藝術中心網站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