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耳朵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是從 20Hz 到 20,000Hz,不同的生物物種可以聽到的聲頻範圍是不同的,有些動物可以聽到更高,有些可以更低,這跟生物衍化有關,與動物的體積和接收聲頻器官的物理距離有關,這兒先不作詳談。我們把高於 20,000Hz 的聲頻率叫「超聲波」,把低於 20Hz 的叫「次聲波」。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聽音樂的時候,不同聲音頻率在發揮甚麼作用?

家居影音

家居影音

聽音樂的時候,不同聲音頻率在發揮甚麼作用?

聽音樂的時候,不同聲音頻率在發揮甚麼作用?

人的耳朵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是從 20Hz 到 20,000Hz,不同的生物物種可以聽到的聲頻範圍是不同的,有些動物可以聽到更高,有些可以更低,這跟生物衍化有關,與動物的體積和接收聲頻器官的物理距離有關,這兒先不作詳談。我們把高於 20,000Hz 的聲頻率叫「超聲波」,把低於 20Hz 的叫「次聲波」。

在不同的音響器材,包括耳機、喇叭的重播,都會很著重頻率的控制以達至最想達到的效果,這通常叫做「頻響曲綫」。當然一件音響器材不會單單注重「頻響曲綫」,還有很多其他參數和指標作為音質的依據和指標,例如訊噪比、分析力、動態範圍等,但「頻響曲綫」的不同對不同音色和風格有極大比例之影響。 

「頻響曲線」主要是取決於單元本身和腔體設計,但為了讓不同用家可以調節一下聲音風格甚至個人喜好,很多時硬件或軟件均衡器(EQ tools)就發揮著一些調節作用。

均衡器在音樂製作過程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和程序,然而在用家層面,也有不少產品配以 App EQ 和軟件 EQ 給用家在音樂重播上加添自我調節的元素,但一般用家對「頻響範圍」和「均衡器」的調節也是頗為陌生的。

這兒簡述一下不同的「頻率範圍」頻段到底會影響些甚麼,好讓大家在聽音樂的時候,可以了解更多,甚至在調節均衡器時更加得心應手。

我就簡單為大家介紹 20Hz 至 20,000Hz 各頻率對人耳刺激的區別:

高頻段

16k - 20kHz:

這段高頻範圍,其實很多人的耳朵是不敏感甚至聽不到,但是為何不少耳機,喇叭的頻率範圍會去到 20kHz 甚至更高的 25kHz 或以上,是因為人的腦袋對此範圍的聲頻也是有感覺的,而此範圍的頻率多數是由人體、耳骨和頭骨的傳導進入大腦的聽覺區,這段頻率主要影響音色的韻味、感情和空間感,如果沒有了,音樂中無論樂器或人聲會顯得不夠生氣,不夠空間感似的,這段高頻確會影響音樂的餘韻感。


12k - 16kHz:

這是高頻音色最富於表現力的部分,一些高音樂器和高音敲擊樂器的泛音段,如三角架、銅鈸等,可給人一種通透感、熱鬧感,令整體音樂更富色彩;但如果過強,又會有尖銳感和毛刺感,配合單元的質素要好好才可避免,所以一般足夠便可以了。


8k - 12kHz:

要較明顯表達管樂器的泛音段,具有金屬感和高頻力量感,中頻樂器和人聲的高頻質感和清晰度,都在段範圍表現出來。如果過強,會稍有刺耳感;如果過弱,音色會變得平淡,欠缺激昂。

人的耳朵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是從 20Hz 到 20,000Hz,不同的生物物種可以聽到的聲頻範圍是不同的,有些動物可以聽到更高,有些可以更低,這跟生物衍化有關,與動物的體積和接收聲頻器官的物理距離有關,這兒先不作詳談。我們把高於 20,000Hz 的聲頻率叫「超聲波」,把低於 20Hz 的叫「次聲波」。

中頻段

4k - 8kHz:

這段主要是音色明亮度、語音清晰度和響度的頻率範圍,這段也算是人耳稍為靈敏度高的一段,所以要小心調節其強度。如果太強,會容易產生聽覺上的疲勞感,如果結構聲學方面調校不好,還可能會有混亂感,因為樂器、人聲等的泛音都有機會入了這個範圍。另外,此段若太強,會把整體音樂的距離拉近,嚴重可能導致音場收窄,所以必須適可而止來保持整體的平衡度。


1k - 4kHz:

這段頻率表達聲音穿透力,1-4kHz 是人耳最為敏感的一段,也是人聲語音表達最明顯的一段,所以人聲的明亮度和語音的自然度全靠這一段調校。如果太強,人聲過出,甚至會過於響亮,音樂會缺乏整體性,人聲過於集中;如果過弱,人聲又會變得不實在,會稍為鬆散和呆板,語音會有點模糊感。


500 - 1kHz:

這段頻率主要是人聲唱歌時基音頻率及影響聲音力度的範圍,人聲音色是否強而有力和明快,主要在這段決定。這段絕不能太強,因為人聲會向前凸出,甚至產生太強的喉音感,會有失自然和人聲的美感,尤其在 800Hz 的位置,當然,若果太弱,也會影響音色的力度和顯得模糊。

人的耳朵能夠聽到的頻率範圍是從 20Hz 到 20,000Hz,不同的生物物種可以聽到的聲頻範圍是不同的,有些動物可以聽到更高,有些可以更低,這跟生物衍化有關,與動物的體積和接收聲頻器官的物理距離有關,這兒先不作詳談。我們把高於 20,000Hz 的聲頻率叫「超聲波」,把低於 20Hz 的叫「次聲波」。

低頻段

150 - 500Hz:

這段是樂器和人聲的中低部分,影響整體音樂的強度和勁度,有些鼓聲的力度強弱就是介乎大約 150-250Hz 的高低,人聲低頻部分也涉及這一段,太強會使語音清晰度減弱,語音咬字可能會有點模糊,太弱會感覺聲音不夠厚,欠缺深度。尤其男聲更應注重,這是男聲的低頻基音範圍,弦樂的低音色質感也受這一段影響。


60 - 150Hz:

這段表現音色的豐滿度,渾厚感和空間感,是多數低頻樂器的基音部分,能令音樂的低頻豐富和澎湃,鼓聲有深度,承托起整體音樂;但不宜過強,如果器材的低頻水平不夠好,會有機會出現低頻共振聲和失真效果,因為這段的輸出能量是最大的。另外,如果器材的高頻表現不太好,而這個頻段成份過強,音色便會有模糊渾濁感。


20 - 60Hz:

超低頻,這段可要視乎器材的水平,有不少器材可能已經不能完全表現這段出來又或是要調得很高才有輕微表現,畢竟這是很低頻,跟單元的大小和水平是有點關係,如果這一段的表現和調節得好,樂音的深度和音場感覺會很好,低音結他、大提琴和低音鼓的深度可以完全表現出來,好像潛進地下一般的感覺,鼓和低音樂音會帶有餘韻感,也能幫助增強空間的感覺。當然必須適可而止,如果過強,也會有機會產生機械共振聲,和一種深沉的低頻不斷在樂音中徘徊,反而影響聽覺感。

希望以上的簡單描述能幫助大家了解調節不同頻率段在音樂重播表現時的作用,然而,聲音感受終歸是很主觀的,親身體驗和多作調節測試才能進一步提升對音樂的欣賞度和興趣。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