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評測】Optoma UHD50:跌破新低價 保持高畫質的「真 4K」投影

家居影音

家居影音

【評測】Optoma UHD50:跌破新低價 保持高畫質的「真 4K」投影

【評測】Optoma UHD50:跌破新低價 保持高畫質的「真 4K」投影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配備新 DLP 4K 投影晶片 雙 HDMI 2.0 兼容更好

相比起上年推出、售價大約 $20,000 的 UHD60,今次 UHD50 採用了新一代的 TI 4K DLP 晶片 TRP S450,尺寸細一點(0.47 吋 VS 0.66 吋)。新設計的晶片原生具備了 1,920 × 1,080 解像度,通過 XPR 技術以 4 次 Pixel Shift 像素位移方式獲得真正 4K 的 3,480 × 2,160(約 800 萬像素)解像度。不過可能因為晶片縮細了,因此在同樣 240W 的光源之下,輸出亮度由 3,000 流明稍稍下降到 2,400 流明,至於實際影響係點,稍後在畫質測試部分再同大家分享一下。UHD50 同樣已經支援 HDR,而且相比起 UHD60 得 1 組 HDMI 支援,UHD50 機身的兩組 HDMI 均為 2.0 版本,支援 HDCP 2.2、4K HDR,器材接駁上兼容性更加好。

 

UHD50 主要規格及功能


  • 採用 TI 0.47 吋 TRP S450 4K DLP 投影晶片
  • 以 Pixel Shift 提供 3,840 × 2,160 的 4K 解像度
  • 支援 HDR10
  • 流明度達到 2,400 ANSI
  • 500,000:1 對比度
  • 1.3 × 手動變焦鏡頭
  • 垂直 +/- 15% Lens Shift
  • 投影尺寸 34.1 - 302.4 吋
  • 2 組 HDMI 2.0 輸入(支援 HDCP 2.2、4K HDR)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UHD50 的鏡頭只有 1.3 x 變焦(UHD60 有 1.6 x),不過一樣提供了垂直 15% 的 Lens Shift,安裝方面依然有一定靈活性。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以手動方式變焦及對焦,支援投影約 30 - 300 吋畫面,不過最佳投影尺寸則是最大約 140 吋。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除了遙控操作之外,機背也設有按鈕操作選單等設定。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今次兩組 HDMI 輸入都是 2.0 版本,支援 4K HDR。

選單及設定:詳盡清晰 HDR 選項多

UHD50 的選單、功能同 UHD60 基本上差不多,分類幾清晰,HDR、顏色修正以及畫面增強的相關設定亦都好齊全。主要在顯示模式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預設選擇,令用家更加容易調校到理想畫面。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畫面設定都幾詳盡,同 UHD60 基本上相同。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提供的畫面模式更加豐富,除了 HDR 之外,仲有 3 個 ISF 模式。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色彩、HDR 等的相關設定都幾豐富,仲有進階選項以及 SDR 轉 HDR,不過後者的效果同 UHD60 都係一般,用返 SDR 顯示會「正常」好多。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UHD50 的兩組 HDMI 都支援 4K HDR,接駁上靈活好多,尤其現時 4K HDR 訊源都開始豐富,有兩組輸入會更方便。

畫質測試:自然細緻解像力一流

今次阿熾係上 AV Hospital 院長度試機,開機已經係播緊《薩利機長:迫降奇蹟》,雖然係一套劇情片,不過試機位其實都好多,所以第一套就直接用佢試。《薩利機長》UHD Blu-ray 入面有好多主角近鏡,UHD50 呈現到的細緻度可以話一流,同之前測試的 UHD60 基本上沒有太大分別,同原生 4K 投影可能爭少少,不過如果不是直接 A/B 比較的話,UHD50 的解像力已經好驚人,皮膚的紋理同細節都完全清晰可見,直程連「UltraDetail」功能都無需開啟。(UltraDetail 就算開到 1 格都已經幾有效果,對比會強一點,畫面線條和細節亦都變得更明顯,但就會令人覺得有點粗糙,反而關閉之下畫面更自然細緻。)

測試器材:

播放機:OPPO UDP-203
投影機:Optoma UHD50
線材:FreeGift 4K FIBBR 4K 光纖線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色彩表現:BrilliantColor 好實用 膚色輕微偏紅

之後再試《皇家特工:金圈子》,幾場動作畫面流暢度都唔錯,由於投影機本身並未內置任何流暢度加強技術,所以全部係靠原生顯示來呈現。一些中慢速的 pan 鏡會有輕微的窒格,不過就無過多殘影影響觀看,保留到電影 24Hz 的感覺。顏色方面還原度算是不錯,只是膚色有輕微偏紅,可以通過色彩管理部分作微調修正。值得一提的是,Optoma 的 BrilliantColor 功能幾好用,通常阿熾都會建議將這些畫面增強功能關閉,不過 BrilliantColor 是一個例外。甚至可以開到 6 - 10 的程度都仍可接受,畫面色彩會變得更鮮艷之餘,仍能保持較為自然。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亮度及對比度:光暗過渡自然細節豐富 黑位稍稍不夠深沉

最後再用新鮮到手的《正義聯盟》UHD Blu-ray 試下,中段齊人集結救人一幕,幾次閃電俠帶起的閃電亮度對比效果都幾出色,光暗突變的反應好快,而且亮度幾足夠。規格上 2,400 的亮度比起 UHD60 的 3,000 流明差一點,實際上試最強光度的確會爭少少,不過阿熾一向都唔太鍾意 HDR 亮度過高的畫面、太過刺眼,UHD50 就做到一定 HDR 效果,但係望落都夠舒服自然。不過相對上遮光就要做得好一點,本身 DLP 技術在暗位上就不易做到好深沉的黑色,UHD50 的黑位都稍稍不夠沉實,不過好在《正義聯盟》較為暗黑風格的畫面細節層次都保留得幾唔錯。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投影機市場近年都開始向 4K 解像度發展,不過相比起電視的全面普及,投影機市場相對較細,所以 4K 產品推出相對較慢,價錢亦都偏貴。今次測試的 UHD50 就是 Optoma 最新推出的入門 4K 投影機,採用了新一代的 TI(德州儀器)4K DLP 投影晶片,成本進一步降低,街價只需要 $15,000 有找,而且已經支援埋 HDR,規格方面幾吸引,至於實際畫質表現,下面就同大家測試一下。

總結:入門級價錢但表現好有水準

採用了新一代的 4K DLP 投影晶片,UHD50 在畫面解像力方面保持到相當出色的水準,同時令成本進一步下降,萬五蚊有找的價錢的確相當抵玩,好適合想試吓 4K 投影的朋友。畫面調校功能幾全面、HDR 設定及畫面模式選擇豐富,黑位稍為唔夠實淨以及亮度未至於十分高,不過整體對比度、光暗層次細節都呈現得幾好。阿熾對 DLP 的彩虹效應比較敏感,今次試 UHD50 都只係睇到少少,相信對大部分用家來講都問題不大。

Speicifcations
投影晶片:0.47 吋 TRP S450 4K UHD DMD DLP(by Texas Instruments)
解像度:3,840 × 2,160(UHD)
亮度:2,400 流明
對比度:500,000:1(Dynamic Black)
鏡頭變焦:1.3 ×(光學)、0.8 - 2.0 ×(數碼)
投影尺寸:34.1 吋 - 302.4 吋(直佳 34.1 吋 - 140 吋)
Lens Shift:15%(垂直)
輸入端子:HDMI 2.0 × 2、VGA、3.5mm audio
輸出端子:3.5mm audio、光纖
內置喇叭:5W × 2
重量:5.34 kg
體積:391 × 130 × 282 mm
售價:$14,990(3 月底前預訂送 2 米 FIBBR 4K 光纖線一條,價值 HK$1,100)
查詢:AV Hospital(2697 8088)

請讚好 SPILL Facebook 專頁,如想緊貼最新資訊,可於「已讚好 / Liked」選單內點按「搶先看 / See First」。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

【評測】Cleer ARC 3 Max:集系列所有功能 樂迷戲癡跑手皆受惠
2024年11月29日
【評測】KOJO Crystal Ep-G:900 倍接地面積!小地盒大效能、可換插頭更靈活
2024年11月26日
【評測】Final S4000 & S5000:全新開孔雙動鐵架構 結合不同金屬調音
2024年11月22日
《破。地獄》:天堂皆在我
2024年11月12日
【評測】Lepic Nuon Spatial Acoustic Eartips:加強空間感的新世代耳膠
2024年11月20日
【評測|影片】B&O Beoplay H100:非一般耳機體驗!支援 24bit/96kHz 及 Dolby Atmos
2024年11月19日
【評測】Shanling SM1.3:從源頭驅動整體向上的串流解碼前級播放器
2024年11月18日
【專家教路】黑膠專門店 HK68 分享玩黑膠心得|3 種方案新手玩黑膠超輕鬆|入門黑膠唱盤推薦
2024年08月04日
二千蚊有找?House of Marley Revolution + Uplift 暢玩黑膠唱盤喇叭組合
2024年11月16日
【評測】Dunu DK 3001 BD:為聲音添上光澤
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