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購耳機時,最先看到的是耳機規格,譬如頻率響應、靈敏度及阻抗等耳機的基本參數,究竟該怎麼理解?雖然耳機規格與音質並沒有直接關係,絕不能透過數字去知道聲音的表現,但是,了解多點一定是好事。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頭戴式耳機:由接線生工具到成為個人音響產品

入門指南

7 個認識耳機的關鍵詞

入門指南

頭戴式耳機:由接線生工具到成為個人音響產品

計一計,頭戴式耳機已超過了 140 年歷史,由最初只供電報操作員或作軍事用途,隨著大家對耳機需求的增加,逐漸成為必需的個人音響產品。

Arrow
3

入門指南

7 個認識耳機的關鍵詞

7 個認識耳機的關鍵詞

選購耳機時,最先看到的是耳機規格,譬如頻率響應、靈敏度及阻抗等耳機的基本參數,究竟該怎麼理解?雖然耳機規格與音質並沒有直接關係,絕不能透過數字去知道聲音的表現,但是,了解多點一定是好事。

 


 
   

耳機類型

Headphone Type


大家可從耳機類型看出,是封閉式,還是開放式;前者可以提供更好的隔音能力,而後者具有更自然的聲音。另外,亦有分為是貼耳式,還是罩耳式;前者的耳罩緊靠在耳朵上,而後者的耳罩是完全覆蓋整隻耳朵。從耳機類型一欄中,你可以大概知道該耳機的聆聽體驗。

 

 

 


 
   

驅動單元

Drive Units


上文也提到發聲單元是耳機最重要的部分,部分廠商更會標明震膜單元的用料,例如 Carbon Cone 碳纖維、Bio-Cellulose 生物纖維,以及 Diamond-like carbon 類金剛石碳纖等等。震膜硬度不同,會直接影響聲音的表現。不過物料的特性一般只能從廠商的描述中得知,至於實際表現,只能「耳聽為實」。

 

 

 


 
   

頻率響應

Frequency Response


頻率響應是耳機規格當中不可或缺的項目,一般常見到的頻率響應為 20Hz 至 20kHz,即是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頻率。但你會發現,不少耳機的頻率響應標榜達至 40kHz 或以上,成功取得 Hi-Res Audio 認證。其實很多人都未必聽到 15kHz 以上高頻到超高頻段的聲音,雖然如此,但你要知道聲音仍然存在,依然會影響高頻亮度和音樂空間感。

 

 

 


 
   

靈敏度

Sensitivity


靈敏度是另一個很重要的耳機規格,大部分都是以 dB 做單位,測量 1mW 輸出功率時耳機可產生的音壓。靈敏度數值愈高的耳機,即是說在同一輸出之下,音量會愈大。

 

 

 


 
   

阻抗

Impedance


要知道一隻耳機是否易推,除了看靈敏度這個關鍵數字之外,阻抗也是重要的指標。阻抗的概念與電阻相似,即是對聲音頻率傳輸產生的阻力,計算阻抗值的單位,以希臘字母「Ω」來表示。較常見的有 16Ω、 32Ω,高達 250Ω、600Ω 也有的;其阻抗值愈小,就代表愈容易出聲,但也不是單純選擇低阻抗的耳機就等於好,因為必須根據你的播放機來選擇,阻抗愈小,同一功率之下對電流的需求愈大,除了對一些座檯式設備造成負擔之外,亦會影響音質。低阻抗耳機更會受不了,甚至出現「燒機」的問題。

 

 

 


 
   

最大輸入功率

Maximum Input Power


耳機的最大輸入功率,指的是耳機能夠承受的最大功率,會以 mW 的單位來表示。若連接 DAP 或座檯式裝置使用,一般音量都不會有超載的問題。但當接上專業的混音工具或擴音機,因為這些器材的設計,可能會瞬間輸出過高的功率,就會出現破音,嚴重的可以傷害到耳機本身。

 

 

 


 
   

插頭

Connector


大部分頭戴式耳機都採取可換線的設計,標配線的訊源端插頭有數個種類,非平衡端子常見有 3.5mm 和 6.3mm ,至於平衡端子方面,近年 4.4mm 已是耳機連接的主流之一,有些大耳牛耳筒更會選用 4pin XLR 設計,更適合長距離的訊號傳輸。大家可因應自己的播放設備作出選擇。

 

 



贊助:

B&W Px8
旗艦無線降噪耳筒


Bowers & Wilkins Px8 作為旗艦級的無線降噪耳筒,內置的震膜驅動單元經過多番考量和設計,參考了同廠 700 系列喇叭使用的碳膜半球形發聲單元,研發出全新 40mm 碳纖維動圈單元,具備了超快響應和極低失真的特性,擁有更高標準的音質表現。而單元置於耳罩內亦經過精心的角度調校,情況就如喇叭的 Toe in 一樣,可令聲音失真更低和分析力更佳。為了加強了接收及分辨外界音源的能力,Px8 用上 6 組收音咪設計,不但可減少風噪聲干擾,而且有效改善接收語音的表現。

按此了解更多。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

專題:頭戴式耳機:由接線生工具到成為個人音響產品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

【評測|影片】HIFIMAN Mini Shangri-La、SUSVARA UNVEILED:最實惠靜電耳機、最頂級平板耳機旗艦
2024年10月28日
【評測】唐族 魚玄機:絕不欺場的超值入門作
2024年10月25日
【評測】JBL Live Beam 3 & Flex 3:電池盒配備觸控屏幕已成新標準
2024年10月24日
Soundcore Liberty 4 Pro 功能全面升級 充電盒配備觸控 Bar
2024年10月23日
【評測】ADON 4.2P SP:內置 Phono MM 及 MC 放大!直駁黑膠唱盤兼藍牙無線聽歌
2024年10月22日
【評測】AVIOT TE-V1R:日系都市觸覺
2024年10月21日
【評測】Shokz OpenRun Pro 2:全面性顯著提升音質
2024年10月18日
【專家教路】黑膠專門店 HK68 分享玩黑膠心得|3 種方案新手玩黑膠超輕鬆|入門黑膠唱盤推薦
2024年08月04日
Sonos 旗艦系列 Arc Ultra Soundbar 及 Sub 4 無線超低音抵港
202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