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算是 Sony E-mount 全片幅鏡頭爆發的一年,繼早前一口氣推出 3 支 G Master 新鏡之後,Sony 剛剛又公佈了兩支全新 E-mount 全片幅鏡頭 FE 50 F1.8 以及 FE 70-300mm F4.5-5.6 G OSS。前者售價約為 $250 美元(約 $1,900 港元)、後者售價約為 $1,200 美元(約 $9,300 港元),和同時公佈的新機 RX10 III 一樣會於 5 月起發售。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Sony 公佈 50mm f/1.8 及 70-300mm 兩款全片幅 E-mount 新鏡

視聽生活

視聽生活

Sony 公佈 50mm f/1.8 及 70-300mm 兩款全片幅 E-mount 新鏡

Sony 公佈 50mm f/1.8 及 70-300mm 兩款全片幅 E-mount 新鏡

今年可算是 Sony E-mount 全片幅鏡頭爆發的一年,繼早前一口氣推出 3 支 G Master 新鏡之後,Sony 剛剛又公佈了兩支全新 E-mount 全片幅鏡頭 FE 50 F1.8 以及 FE 70-300mm F4.5-5.6 G OSS。前者售價約為 $250 美元(約 $1,900 港元)、後者售價約為 $1,200 美元(約 $9,300 港元),和同時公佈的新機 RX10 III 一樣會於 5 月起發售。

FE 50 F1.8 可算是現時 ZEISS FE 55 F/1.8 的平價版、提供了一個平民化的大光圈標準鏡選擇。鏡身重量只有 192g,極之輕巧便攜,也填補了現時全片幅 E-mount 缺少入門級大光圈定焦的情況,可算是回應了 A7 系列用家的訴求。

今年可算是 Sony E-mount 全片幅鏡頭爆發的一年,繼早前一口氣推出 3 支 G Master 新鏡之後,Sony 剛剛又公佈了兩支全新 E-mount 全片幅鏡頭 FE 50 F1.8 以及 FE 70-300mm F4.5-5.6 G OSS。前者售價約為 $250 美元(約 $1,900 港元)、後者售價約為 $1,200 美元(約 $9,300 港元),和同時公佈的新機 RX10 III 一樣會於 5 月起發售。
這支 FE 50 F1.8 是 Sony 現時 FE 28 F2.0 之外的另一支較為平價的大光圈定焦選擇

今年可算是 Sony E-mount 全片幅鏡頭爆發的一年,繼早前一口氣推出 3 支 G Master 新鏡之後,Sony 剛剛又公佈了兩支全新 E-mount 全片幅鏡頭 FE 50 F1.8 以及 FE 70-300mm F4.5-5.6 G OSS。前者售價約為 $250 美元(約 $1,900 港元)、後者售價約為 $1,200 美元(約 $9,300 港元),和同時公佈的新機 RX10 III 一樣會於 5 月起發售。
不過一分錢一分貨,由 MTF 圖可以見到解像度表現並不算極為出色

FE 70-300mm F4.5-5.6 G OSS 則是現時全片幅 E-mount 當中最長焦距的鏡頭,擁有「G 鏡」的牌頭,強調在全焦段均可提供極高的解像度,所以並不算是單反常見的 70-300mm 平價遠攝鏡。內置 OSS 光學防震功能,最近對焦距離只有 0.9 米、提供 0.31x 的放大率,可作為遠攝微距鏡使用。

今年可算是 Sony E-mount 全片幅鏡頭爆發的一年,繼早前一口氣推出 3 支 G Master 新鏡之後,Sony 剛剛又公佈了兩支全新 E-mount 全片幅鏡頭 FE 50 F1.8 以及 FE 70-300mm F4.5-5.6 G OSS。前者售價約為 $250 美元(約 $1,900 港元)、後者售價約為 $1,200 美元(約 $9,300 港元),和同時公佈的新機 RX10 III 一樣會於 5 月起發售。
FE 70-300mm 作為 G 鏡系列,採用了 Sony Nano AR coating、採用 4 片非球面鏡及 2 片 ED 鏡,鏡身更設有自動對焦停止鍵

今年可算是 Sony E-mount 全片幅鏡頭爆發的一年,繼早前一口氣推出 3 支 G Master 新鏡之後,Sony 剛剛又公佈了兩支全新 E-mount 全片幅鏡頭 FE 50 F1.8 以及 FE 70-300mm F4.5-5.6 G OSS。前者售價約為 $250 美元(約 $1,900 港元)、後者售價約為 $1,200 美元(約 $9,300 港元),和同時公佈的新機 RX10 III 一樣會於 5 月起發售。
由 MTF 圖可以見到,無論是 70mm 還是 300mm 遠攝端,解像力均十分出色,難怪要價接近 1 萬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

Acoustune HS2000(有線)及 HSX1001(無線/有線)系列:實現「一機多聲」玩法,一文了解不同模組和腔體關鍵差異
2025年08月06日
不一樣的耳機店 Audio Stage 匯聚多個品牌獨家銷售
2025年08月06日
【評測|影片】Noise Master Buds:12.4mm 鈦合金單元配合 LHDC 高音質藍牙!千元有找入手 Bose 專業調聲
2025年08月05日
【專家教路】「.1」聲道的重要性 認識超低音的設計與結構、擺位與設定
2024年12月16日
【評測】Astell&Kern A&ultima SP4000:超越巔峰 當之無愧的新機皇
2025年08月05日
【評測】Fiio M21:重塑入門 DAP 新標準
2025年08月04日
【評測】Beyerdynamic DT 990 PRO X:傳奇之聲再進化
2025年07月29日
【評測】Brise Audio WATATSUMI:集結海神之力,響起純粹之音
2025年07月22日
【專家教路】Step by Step 接駁、擺位、設定,發揮 Soundbar 最佳效果
2024年11月12日
【評測|影片】Plussound Allegro II:四混合 13 單元!頂配旗艦再升級
2025年0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