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高像素、拍攝速度與質素之間如何取平衡? 談港人選購攝影器材的態度

視聽生活

視聽生活

高像素、拍攝速度與質素之間如何取平衡? 談港人選購攝影器材的態度

高像素、拍攝速度與質素之間如何取平衡? 談港人選購攝影器材的態度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

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行內人看攝影

以往相機廠一般會透過推出新產品主導用家或市場選擇,但近年這種情況逐漸轉變,相機市場因飽和及推出過多產品令消費者麻目及開始萎縮。最明顯的例子是很多攝影人以往只追求大型專業單反,貪其形象突出、穩定性高、速度快與看起來更專業,但自2014年之後,市場逐漸演變成為用家自主,隨著傳統紙媒的消亡,加速了攝影行業的轉變,現時網民一般希望花更多時間在網上比較和評論器材,關注重點除機身外更延伸至配件,包括相機鏡頭和其他器材,評論重點亦由以往具公信力的相機雜誌網站轉移至個人發燒友或 KOL,產品的宣傳走向碎片化。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現時相機器材宣傳重量已轉至 KOL 及 Facebook。

正因為此,由今期開始,筆者希望透過文字以行內人角度分析本地攝影市場,由於以往較少人以此角度行文,所以會盡量以符合事實及第一身角度書寫,所以文章客觀之餘或帶有少許個人因素,與個別公司實際表現或有不同,敬請留意。

一直以來衡量相機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各點:1. 機身價格、2. 像素(解像力)、3. 速度、4. 耐用性(一般需時間驗證)。一般人對數碼相機總預期價格隨時間不斷下降,新機好快取代舊機。雖然這是事實,但如果買機的是自己又另作別論,心底裡總期望新機可耐用一點,價格抗跌力會耐久一點。

但如果機身真正耐用,例如一用可用上十年,那麼再新的機種又怎會有人買?這是很多日本相機生產商面對傳統經營理念及市場競爭的內心矛盾,事實上他們絕對有能力可以做出耐用及可以與時並進的產品,但參考過實際經營數據又不可行,因為用家不斷轉換及更新器材,對他們貢獻的現金流非常重要。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Nikon D300s 是以耐用及 Nikon 傳統經營哲學推出的產品,機身使用週期特長,產品耐用性比同年代的機身更好。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Canon也有推出堅固耐用的產品,這就是5D II,很多攝影師發現 5D II 機身非常堅固,拍攝表現也穩定。

所以看準時機入市往往成為很多影友對數碼相機的合理期望,亦符合不少「影友」的投機心態,一些大廠總是不會一次過把期望功能放進機身內,有網民甚至封這些廠為牙膏廠,以擠牙膏的手法銷售產品,但又繼續使用。

一般情況下機身價格隨不同廠商競爭會在相機推出後 18 個月內跌至少 20-30%,一些入門型號機身甚至會跌超過 30% 或直接被新型號取代。這是行內的常態,但近兩年開始,相機的 R&D 部門開始面對研發樽頸,一些被認為是革新或影響使用習慣的技術不能如期推出,使市面上開始湧現很多 Mark II/III 的產品。

據非正式統計,2017 年頂級旗艦機推出週期由以往 7 年大幅降至 3 年半(約 42 個月),中高檔全片幅機身由 5 年降至 3 年(36 個月),入門機則由 3 年降至 1 年半(18 個月),有些型號甚至被無反機取代(當中又涉及轉會,一般是Canon→Sony或富士)。所以這解釋了為何部分廠商會以 Mark II 或更新型號的方式推出產品以回應市場需求。

可能大家不知,現時相機業界普遍使用的技術一般需 3 至 5 年時間開發,例如每一代的防震系統、AF 自動對焦系統、影像感應器等,一些鏡頭由設計至正式商品化推出市場隨時需要超過 3 年時間,最明顯的例子包括:


1. 影像感應器:

這裡所指包含影像感應器的解像力、像素編排、細節還原、反差、色彩編譯、寬容度、電路編排、訊噪比控制與高 ISO 成像表現。現時投產型號最新的技術比應用在相機上的快大約 18 個月時間。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現時新一代影像感應器主要分兩大類,一類走高速拍攝路線,包括Canon EOS 1DX Mark IINikon D5 Sony A9(一秒拍攝量超過 10 張以上);第二類以 Canon 5DSRNikon D810Sony A7R II 為代表,提供高像素高解像力拍攝表現,現時最高級的 sensor 一般以全片幅、高 ISO 感光、高速拍攝、高解像力為指標,但暫時快與質素仍未能緊密結合。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新一代影像感應器會走曲面設計,這種設計需配合鏡頭,但提供更好的影像邊緣表現,暫時仍未出現在任何一部數碼相機上。

2. 影像處理器:

與影像感應器不同,影像處理器現時仍是各廠區分自家產品與別家產品的主要零件。一般而言,透過影像處理器各品牌的相機色彩傾向、影像細節與畫面還原表現會有不同,即使不同廠商採用相同規格的影像感應器(如 Sony 的影像感應器)也會有不同的拍攝效果。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在 Sony A9 上使用的新一代影像處理器每秒影像處理速度和自動對焦速度達 20 張,是目前表現最好的影像處理器。

3. 對焦性能:

以往當相機尚未超越 2,000 萬像素時,鏡頭對焦準確性不易被察覺,焦點在畫面和檔案上亦很難分辨,但隨著數碼相機像素愈來愈高,鏡頭對焦系統的準確性要求需大幅提高,只要有輕微偏差便有可能即時反映在 100% 放大的電腦熒幕上,所以現時新一代數碼相機的 AF 感應器及鏡頭對焦準確度相對以往已大幅提高。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一些鏡頭如 Tamron 全新 SP 24-70mm F2.8 現時採用雙 MPU,使鏡頭對焦及處理防震的速度更快。

4. Liveview 及影片拍攝功能:

新推出的相機一般提供 4K 影片拍攝解像度,部分傳聞中新機甚至具備 8K 影片拍攝能力,事實上以 Liveview 拍攝,相機可以準確呈現影像感應器擷取的影像,更會提供 100% 畫面幅蓋率(做到真正所見即所得)。Liveview 拍攝功能事實上顛覆了相機的操作,包括提供模擬曝光預估,更可即時預覽拍攝景深和放大畫面光亮度,對一些非常難處理的拍攝題材,如星空或微距拍攝,Liveview 功能實在為用家帶來無比方便。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Nikon D850 雖然未正式推出,但在預告片中已表示機身有能力拍攝 8K 縮時片段。

技術歷久常新

原來據非正式統計,香港的攝影產品市場是日本以外對新產品接受程度最快最高的地區,同時也肩負起推廣新產品與測試市場重任,一般日本廠商如有新概念相機推出,多數會透過香港把新產品推廣至歐美,這種角色使香港市場產品流轉的速度變得更快。

正因為此,香港市場一直是相機銷售的重點,也是攝影器材輸出至世界各地的一個轉運站,尤其是在中國生產的產品通常會經香港作為出口或轉口,所以這解釋了為何一些新產品在港出現會比在世界各國來得要快要平。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現時港人買攝影器材都會到格價網格價,價格資料的透明度頗高。

港人對相機的態度

自兩三年前,無反相機面世,港人對相機的睇法開始作第二次的範式轉移,當時Sony 推出 A7 系列全片幅無反機,由於解像力和感光能力均優於當時同級競爭對手,所以造就了 Sony 的冒起,現時 Sony 基本上已放棄單反市場,全力進軍無反,在 2017 年相機的銷售亦超過 Nikon 成為No. 2,但正因 Sony 推出了高像素設計的影像感應器,所以 Sony 這兩三年的鏡頭繼早年「細鏡」賣輕巧後又違反當初推出無反相機鏡頭以小見大的初衷,一些鏡頭的體積開始可以媲美 Nikon / Canon的鏡頭,令用家再次感到無所適從。

事實上就實際運作所見,港人對無反相機的追新和接受程度相當高,一些廠商如Sony / Fuji 已成為這兩年市場的贏家,但港影友普遍對器材認識不足,以 Sony FE Mount 機為例,一般最常見的誤解是搞不清楚不同機身如 A7R II / A7SII / A7II 的分別,又或者把一些不是設計給全片幅的鏡頭混淆以為可以在這些機身上使用,最明顯的例子是市面上一些副廠天涯鏡如 18-400mm,總會經常被人問是否可以在A7R II 上使用。其實不同廠商設計相機時都會採用自家的接環系統,很多電子操作的部分並不共通,可以用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長遠應該會有問題。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為解決與 Sony FE Mount 的兼容問題,Sigma 推出了 MC 11 轉接環,兼容一眾 Canon 接環鏡頭可直接應用在 Sony  FE Mount 全片幅機身,但很多人都會把這個接環用於其他牌子 Canon 接環鏡頭上。

單反時代的過去

過去單反相機一直是市場寵兒,行文時 Canon 剛公布全新 6D Mark II,本來這應是市場值得期待的事,因 Canon 總算回應市場訴求,推出功能全面的入門全片幅單反,但亦因 6D Mark II 所有功能早已在其他廠商產品規格上,使新機的推廣變得舉步為艱。這種情況並不限於 Canon,即使是手執科技牛耳的 Sony,花全盤力氣力力推 A9,亦不敵市場的低潮,結果新機只是在社交媒體穩佔一段短時間,其熱情和用家關注度隨時間流逝亦慢慢一步步地流走。

很多影友一直希望自己擁有與專業攝影師相同的相機,所以在香港,一些與相機銷售相關的口號如「蔗渣價錢 燒鵝味道」、「買機送技術」一向是不少用家的座右銘,香港人時常要求利益最大化,數碼相機一次投資之後理論上沒有成本的特質,正好反映港人貪多及愛嘗新的心態。就筆者所見,很多人總會一次過豪花十萬買進頂級器材,卻對器材不盡了解,甚至較極端的連鏡頭安裝也不懂,這些都是不少港人影人的寫照。其實既然日本人為相機設壽命之限,為何不能在相機被下一代取代前轟轟烈烈地盡用相機,為相機的效益達至最大化?同時與網上其他師兄談論器材和評論器材,過程還是需要耐心和知識,若有時間,建議大家不妨多看不同網站,多作比較,抽絲剝繭,才能真正成為器材達人,帶出有深度的器材評論。

有見及此,由下期開始,我們將會以深入淺出的角度,每期針對一方面範疇,細心與大家剖析器材、了解行業,使大家對於不同攝影品牌有更充分的了解。

16 年前,數碼單鏡反光機逐漸取代傳統菲林,由最初 300 萬像素發展至今逾 5,000 萬像素,論功能與影像拍攝能力早已超越傳統菲林。2017 年 Sony 更在連拍速度上有所突破,首次達至每秒 20 格及觀景器零黑畫面設計,加上更快的動態追蹤對焦功能,為數碼攝影新時代再次拉開另一戰幔。如何在高像素、拍攝速度與影像質素三者之間作平衡?這是很多本地影友經常問的問題。現時我們正經歷數碼攝影 2.0 年代,面對每月推陳出新的新機,影友一貫喜歡在網上表達強烈關注,部分人會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 上口誅筆伐,畢竟很多人對自己的選擇會抱有盲目的支持態度,有部分人甚至會以產品表現作為社交溝通橋樑。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

【評測】iFi GO link Max:細緻精緻雙輸出手機 DAC 耳擴
2024年12月12日
【Year End Special】讓美妙音樂相伴:送給自己和親友的禮物推薦
2024年12月11日
【評測|影片】:Cambridge Audio EXN100、EXA100:全新高階系列音質、規格、接駁、功能更全面
2024年12月09日
【評測】Kinera Hela:全新四混合超旗艦 重新調整頻段輸出
2024年12月05日
【評測】JBL CINEMA SB550 & SB510:人聲清晰、低音強勁!入門 Soundbar 越級提升
2024年12月04日
【評測|影片】Bose SoundLink Home、QuietComfort Earbuds:入門系列依然高水準
2024年12月03日
《破。地獄》:天堂皆在我
2024年11月12日
【評測】Cleer ARC 3 Max:集系列所有功能 樂迷戲癡跑手皆受惠
2024年11月29日
【評測】KOJO Crystal Ep-G:900 倍接地面積!小地盒大效能、可換插頭更靈活
202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