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兄們多年來不斷追求和使用的影音產品,其實都是人類對聽覺和視覺的追求和享受。眾所周知,景象和聲音的認知都是基於人類感官對物理頻率現象的接收和處理。 景象涉及的可見光頻率範圍約為 430THz 到 790THz,包括紫、藍、綠、黃、橙和紅等顏色。當光線進入眼睛並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時,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信號,然後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進行視覺處理。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壓力波,須在空氣或其他媒介中傳播。人類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約為 20Hz 到 20kHz,這被稱為可聽頻率範圍。聲波進入耳朵後,通過耳膜和中耳的傳導作用,進入內耳,刺激毛細胞,然後轉換為神經信號,通過聽神經傳送到大腦進行聽覺處理。

Close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我們會驗眼配眼鏡,也該要驗耳配耳機?

視聽生活

視聽生活

我們會驗眼配眼鏡,也該要驗耳配耳機?

我們會驗眼配眼鏡,也該要驗耳配耳機?

師兄們多年來不斷追求和使用的影音產品,其實都是人類對聽覺和視覺的追求和享受。眾所周知,景象和聲音的認知都是基於人類感官對物理頻率現象的接收和處理。

景象涉及的可見光頻率範圍約為 430THz 到 790THz,包括紫、藍、綠、黃、橙和紅等顏色。當光線進入眼睛並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時,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信號,然後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進行視覺處理。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壓力波,須在空氣或其他媒介中傳播。人類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約為 20Hz 到 20kHz,這被稱為可聽頻率範圍。聲波進入耳朵後,通過耳膜和中耳的傳導作用,進入內耳,刺激毛細胞,然後轉換為神經信號,通過聽神經傳送到大腦進行聽覺處理。

師兄們多年來不斷追求和使用的影音產品,其實都是人類對聽覺和視覺的追求和享受。眾所周知,景象和聲音的認知都是基於人類感官對物理頻率現象的接收和處理。
景象涉及的可見光頻率範圍約為 430THz 到 790THz,包括紫、藍、綠、黃、橙和紅等顏色。當光線進入眼睛並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時,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信號,然後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進行視覺處理。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壓力波,須在空氣或其他媒介中傳播。人類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約為 20Hz 到 20kHz,這被稱為可聽頻率範圍。聲波進入耳朵後,通過耳膜和中耳的傳導作用,進入內耳,刺激毛細胞,然後轉換為神經信號,通過聽神經傳送到大腦進行聽覺處理。

宇宙現象的範圍非常廣闊,電磁波的頻率範圍很大,並且衍生出不同類型的應用。而聲波包括可聽聲波、超聲波和次聲波。然而,人類的視覺和聽覺只能感知物理世界中某個特定範圍的現象。為什麼人類只能接收到這個範圍內的訊號?這個問題或許需要問問「神」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人類的能力相對於宇宙的現象是極其渺小的。

當我們談到視覺和聽覺的本質時,眼鏡和耳機是否讓你有所聯想?你是否注意到,不同人的視覺能力和聽覺能力會因為各種不同的經驗、背景,以及先天或後天的因素而存在差異或衰減?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視覺和聽覺能力。

事實上,眼鏡的發明和廣泛使用旨在滿足和彌補個人視覺能力的衰減和不足,以配合每個人的視覺能力進行補償和輔助。因此人們需要佩戴根據個人視力所需調節的眼鏡,以還原個人視力的需求。

視覺和聽覺的相似性讓我們思考到,為什麼人們通常較少關注和重視聽覺能力的獨特性和衰減?為什麼輕微聽力衰減被視為一種異常甚至是缺陷,需要進行複雜的診斷,以至於大部分人即使感受到生活有所影響,也沒有去處理的情況?

或許你會認為,日常生活中視覺顯然比聽覺更重要,但事實上,就像人們配戴眼鏡一樣,聽覺也需要搭配正確調節的耳機來聆聽音樂和外界的聲音。根據每個人的聽覺能力和特性進行測試,製作個人化的耳機,以滿足其獨特的聽力需求,包括調整適當的頻率響應來進行聽力補償,並提供個人化的外觀選擇。這就像人們廣泛接受的配戴眼鏡模式一樣。

當然,這裡所述的是大多數人隨年齡增加和環境噪音日積月累所造成的聽力不均衡和輕度衰減,重度失聰或神經性聽力損傷則另當別論。

嚴格來說,目前市場上的耳機在某種程度上並不能完全適合每個人的聽覺特質和能力。這些耳機多數是品牌商根據一般標準預設的一種風格和聲音品質,以滿足大眾或某類風格的客觀指標。然而,透過個人化的耳機設計和製造,可以更精確地滿足每個人獨特的聽覺特質和需求,並提供更好或更合適的聽覺體驗。

製作個人化的聽覺補償或優化耳機,首先需要進行「驗耳」。「驗耳」是以專業方式測試使用者的耳朵和聽覺能力,包括頻率感知分佈和水平,以便調節或製造個人化耳機,因為每個人的聽覺特性和衰減都有所不同。這與配眼鏡的「驗眼」過程相類似。

師兄們多年來不斷追求和使用的影音產品,其實都是人類對聽覺和視覺的追求和享受。眾所周知,景象和聲音的認知都是基於人類感官對物理頻率現象的接收和處理。
景象涉及的可見光頻率範圍約為 430THz 到 790THz,包括紫、藍、綠、黃、橙和紅等顏色。當光線進入眼睛並刺激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時,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信號,然後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進行視覺處理。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壓力波,須在空氣或其他媒介中傳播。人類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約為 20Hz 到 20kHz,這被稱為可聽頻率範圍。聲波進入耳朵後,通過耳膜和中耳的傳導作用,進入內耳,刺激毛細胞,然後轉換為神經信號,通過聽神經傳送到大腦進行聽覺處理。

近年來,聽力補償的流行趨勢逐漸增加,這歸功於電子芯片和算法的不斷優化。許多藍牙耳機芯片已開發出輔助聽力功能,但在應用上仍需要用戶的配合作自行測試和調校。一般人不一定能準確操作並測試出來,其原理主要是根據用戶的聽覺頻率分布,以多段數碼均衡器參數設定和增益作出對應的補償。

帶有內置麥克風的耳機能夠接收外界聲音並根據用戶的聽力補償頻率進行調節和放大,就像眼鏡能夠幫助人們更清晰地看見周圍的事物一樣。在聆聽音樂時,也能根據個人聽力的補償頻率進行調節和補償,讓用戶重拾最佳的聽覺感受。這對用戶來說顯然帶來了好處。方便使用的產品一直以來都是受用戶青睞的最大原因。如果耳機本身已經能夠輸出最適合個人聽力的聲音,減少自行調節和確認適合度的操作,顯然是大部分用戶所希望的。

全面個人化的耳機,除了耳機的輸出頻率特性須配合用家的獨特聽力之外,其外觀和佩戴的舒適度也必需要有所配合。例如耳機供應商可以提供不同物料的樣品作實物的觸感體驗以及試戴效果等,在「驗耳」服務的過程中也同時進行耳骨及耳道形狀的掃描,以最適合的尺寸去製造個人化耳機產品。

然而,要實現全面普及並讓大眾了解和接受「驗耳」先測試聽力特質,再測量合適尺寸,自由選擇款式,讓耳機製造商按照每個人的聽力指標和尺寸製造個人化耳機,把耳機行銷得如眼鏡行銷一樣的模式,這必需要市場、生產商、科技公司和品牌商的通力合作,並需要更多實際用戶的體驗才能形成一個生態。能將聆聽聲音和使用耳機的習慣轉變,將可能帶來巨大的革命和商機。

視覺和聽覺的存在對人類感知宇宙起著極大的作用。儘管它們的範圍有限,但足以為人類帶來無限美好。如若我們能更有效地享受這種「有限」,更美麗的景物、更美妙的音韻,皆可由此而生。

緊貼最新資訊,請關注 SPILL 的 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YouTube 頻道。如欲訂閱 SPILL Paper 電子通訊可按這裡

Most Recent

最新文章

我們會驗眼配眼鏡,也該要驗耳配耳機?
2025年02月25日
Degritter Mark II 超聲波洗碟機:簡便且有效提升黑膠播放音質
2025年02月24日
DS Audio 帶來首款真空管光學唱頭等化器 TB-100 為黑膠系統加入暖潤音色
2025年02月20日
【專家教路】「.1」聲道的重要性 認識超低音的設計與結構、擺位與設定
2024年12月16日
【評測】Starry Audio Yozora:展現低頻深度與衝擊⼒
2025年02月19日
【評測】Meze Audio 105 AER:均衡自然的音色
2025年02月17日
【評測】DITA Audio Mecha:最輕盈的金屬譜寫出動人旋律
2025年02月14日
【評測】Hercules Audio Moses:感受音樂紅海的深度和細節
2025年02月14日
【專家教路】Step by Step 接駁、擺位、設定,發揮 Soundbar 最佳效果
2024年11月12日
【評測】THIEAUDIO Valhalla:展現純動鐵聲音美學
2025年0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