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各大商場每逢 11 月就開始慶祝聖誕,臨近年尾,大眾亦急不及待地展開了本年度疾呼「樂壇已死」、問責「邊個邊個搞軭晒成個樂壇」的年度咆哮祭。老實説,我從來都對頒獎禮的爭議甚至結果都沒有多大興趣(我覺得大家都高估了它們的重要性),然而每年細看這些幾近成為「年經」的討論,我逐漸留意到香港樂迷許多千奇百怪的行為以及心態。 我甚至開始覺得,比起頒獎禮的什麼不公、唱片公司的什麼商業操作,往往更有能力摧毀整個樂壇的,其實反而是樂迷看待音樂的態度本身。

Close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香港人的頒獎禮情意結

香港人的頒獎禮情意結

就如各大商場每逢 11 月就開始慶祝聖誕,臨近年尾,大眾亦急不及待地展開了本年度疾呼「樂壇已死」、問責「邊個邊個搞軭晒成個樂壇」的年度咆哮祭。老實説,我從來都對頒獎禮的爭議甚至結果都沒有多大興趣(我覺得大家都高估了它們的重要性),然而每年細看這些幾近成為「年經」的討論,我逐漸留意到香港樂迷許多千奇百怪的行為以及心態。

我甚至開始覺得,比起頒獎禮的什麼不公、唱片公司的什麼商業操作,往往更有能力摧毀整個樂壇的,其實反而是樂迷看待音樂的態度本身。

音樂與自我認同

講到音樂,很多人都覺得它們不過只是娛樂、只是填塞靜默的環境噪音,但音樂的作用實在從來都不止於此而已。我們有各自喜愛的音樂、有各自深刻的歌詞、有各自沉迷過的樂隊⋯⋯每首歌曲、每句創作都構成了我們各自獨立的生命,塑造出我們的自我形象,建構成我們對世界的諸般理解。我們喜愛的音樂就好像我們生命的一個橫切面,反映我們每一個人所篤信之價值、映照我們每一個人在群體以至社會中的自我身份。

所以在我看來,許多關乎音樂的爭議很多時亦不只是關乎音樂而已。為了默默耕耘但卻寂寂無名的歌手,我們悲憤不已、我們心懷不甘,這無非亦都是自身處境的某種投射而已(我覺得這亦都是《全民造星》等「育成系」綜藝節目大行其道的原因)?為了我們打從心底裡欣賞的音樂單位,我們不斷遍傳「福音」(音樂的音)、不停向他們大大力「懲罰」,這何嘗亦不過只是為了向世界澄明自我、表達自己的某種方法而已?

尤其身處在這個不停壓抑個體、不斷消弭獨特的現代社會,能夠承載私密情感、能夠刻畫個體差異的音樂,亦很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現代人彰顯個性、達致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的一種途徑。但與此同時,在這個充滿競爭(畢竟有競爭才有進步)、滿佈不同聲音(畢竟健康的樂壇理應百花齊放)的音樂世界,個體和個體之間亦難免總要為了在多元的世界裡面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而烽煙四起、大動干戈。

無法避免的認知偏誤

雖然 My Little Airport 未曾在樂壇頒獎禮得到過任何獎項,但我不時都會想起他們〈再殺一個人〉幾乎「成盆冷水兜頭淋落嚟」的一段歌詞:

每個作家都覺得自己嘅作品最純粹最樸素,‌‌
市面賣得好嘅一般都有危害社會嘅元素。‌‌
冇人會諗自己嘅才能係咪需要進步,‌‌
但總會覺得自己嘅地位有待提高。

就算我們怎樣極力否認、極力抵抗,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思維裡面都必然藏有一系列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譬如「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的理論指出:我們的大腦為了儘可能維護我們的自尊,往往都傾向將自己身份群組的順境歸功於內在的個人因素(「嗯,我最鍾意嘅歌手攞到獎係因為佢比起所有人都特別勤力 / 有才華」),繼而又會將自己的逆境全部歸咎於外部不可控制的因素(「唉,如果唔係電台黑箱作業 / 大眾冇乜音樂品味 /  唱片公司冇盡力谷佢,佢早就⋯⋯」)。

我不是要説頒獎禮制度上的缺陷、操作上的不公從來都沒有扼殺過任何音樂人的努力,我想指出的是:樂迷與樂迷之間的討論很多時並非我們想像中那麼的純粹而理性。

我發現到,尤其從事開創作或聽開獨立音樂的人(包括我在內)骨子裡或多或少都滲透了自命不凡、憤世嫉俗的基因,雖則適量的自信、恰當的批判亦不是什麼壞事,但若然我們無時無刻都總是要為了自己喜愛的事物而擊鼓鳴冤、為了抬高自己的品味而貶低別人最珍而重之的事物,或許亦是時候察驗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與自己想像中那麼客觀、獎項之成敗得失其實跟你的身份認同是否有著什麼千絲萬縷的關係。

歸根究底,大概是源於華人集體主義的文化、或是特別討厭人標奇立異的香港教育,香港人普遍都好像不太懂得如何尊重跟自己有差別的群體: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同時邀請了《全民造星》偶像和獨立樂隊的雜錦 show,而在偶像表演環節完成之後,幾乎大半個場舉著燈牌、拉著手幅的觀眾竟然立即拉隊離場;與此同時,我又見過許多聲稱樂壇理應更加「多元」的獨立音樂愛好者以「垃圾鏡粉」來形容喜愛 Mirror 的人、以「樂壇渣縡」來稱呼自己討厭的主流單位⋯⋯

無論身處主流還是非主流,人往往為了建立自己的自我形象、為了理順自己內心裡的不忿,往往都好像忘記了一個真正多元的社會、一個真正豐富的文化,必然會藴含和自己有別的聲音。我想起了十年前劇集《天與地》一句曾被廣受傳頌的對白:

「和諧唔係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係一百個人有一百句唔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但我認為這段説話(沒有太多人引用)的前半部分其實更有意思:

「因為喺呢度,每一個支持同追求獨立音樂嘅人,佢哋都代表住每一種獨立同自主嘅做人方法,呢啲並唔係唔和諧嘅表現。」

始終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喜愛的歌手 / 組合 / 樂隊,無奈「我最喜愛」的獎項只有一個。就算頒獎禮的設計怎樣滴水不漏,它無論如何都只能夠是一張「有人歡喜有人愁」的音樂椅而已。若然我們每個人都會為了頒獎禮如此著緊,恐怕無論獎項最後花落誰家,除了少數如願以償的歌迷以外,其餘所有人難免都要集體發出「點解大家都咁冇 taste」、「香港人唔配有好嘅音樂」的年度哀鳴。

樂壇並非一場零和遊戲

畢竟,樂壇實在與一個獎項數目有限的頒獎典禮並不相同——它從來都不是一個純粹的零和遊戲而已:一種曲風的興起,並不意味其他所有的曲風就會隨之衰落;一隊男團的崛起,並不代表會越來越少人去留意知名度遠遠不及他們的獨立音樂人;廣東歌在香港樂壇越來越舉足輕重,並不代表本地的非廣東歌創作就會無人問津。

那麼我們又何必將自己的生死榮辱、成敗得失全盤抵押在一個總要製造贏家輸家的博弈遊戲?若然我們是由衷地喜愛我們所喜愛的音樂,又何須強求全個世界的人都最喜愛你最喜愛的歌手,但與此同時卻又詆毀其他人最喜愛的音樂、最喜愛的偶像?

曾經和朋友討論過類似的問題,他形容香港人其實很像單細胞生物,都有不斷「自我複製」的情意結:我們害怕特立獨行,所以我們千方百計嘗試將別人強行改造成和自己一模一樣的生物;我們認為自己沒有自足的價值,所以我們處心積慮企圖抹黑所有跟自己生活形態有所不同的另類生物;我們害怕自尊受害,所以我們先發制人地去破壞所有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非我族類。

還記得友人最後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一句總結:

「係喇威喇,最後全世界都同你完全一樣喇。之但係最後你其實咪係成為咗全宇宙最唔獨特、最冇個性嘅一樣嘢?盲目地不斷『自我複製』其實同尋求『自我毀滅』有乜嘢分別?」

嗯。我們既然是多細胞生物,就理應活出多細胞生物應有的多元形態。樂壇既然理應是百花齊放,就不應該只能夠容許單一種細胞的存在。畢竟只有每種互有不同的奇花異果互相協力、各有千秋的珍禽異獸互相制衡,才可以構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健康生態。

以上都是我這個多事的多細胞生物,由衷地想各位真真正正喜愛香港音樂的大家在頒獎禮的多事之秋來臨之前,好好地去認真思考的一些事情。

緊貼最新音樂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Overflow 音樂滿瀉」Facebook 專頁Instagram 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