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別誤會,這不是 concert film,現場演出片段沒你想像中佔那麼多,紀錄片關心的,某程度上和專輯如出一轍(伴隨音樂,影片也帶來一份舒適感);比如說,在當代高度個人化的藝術與音樂創作當中,我們還能有一些可共同享受的作品嗎?這些作品擁有作者風格,但同時也是為大眾而寫的,並希望大眾能有相近的感受,彼此可互相交流分享。Max Richter 這麼說:Modernism gave us so many stunning works, but we also lost our lullabies. We lost a shared communion in sound. 而《Sleep》彷彿把觀眾的體驗連繫到大自然、連繫到夢境,也連繫到人們的深層意識之中。音樂在這裡,毋用解構或爭辯甚麼,可以很純粹的感受。
《李希特:夢賞音樂》也從這裡,延伸到 Max Richter 與其藝術夥伴和伴侶 Yulia Mahr 的關係和生活。作為樂迷,則在他講到自己對電子音樂的熱忱時最有感覺;他說 Kraftwerk 的《Autobahn》讓他迷上了電子音樂,尤其極低頻的聲音,因為那是傳統樂器奏不出來的,電子音樂就好像補回這個部分,更「全面」了。Max Richter 的音樂總有電子聲效的部分,而且往往能與「古典」的部分完美緊扣,大概就是因為,電子音樂只是工具,他不是要營造甚麼科幻未來感,而是作品需要有那些低頻存在。而我們身處的,也是一個頻譜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