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令大眾怯於討論音樂
我甚至有時懷疑,香港樂迷之所以特別喜歡討論歌詞,無非是因為沒有樂理知識、不熟悉音樂史而自覺自己根本沒有資格討論音樂,反而因為人人都讀過中文,所以分析歌詞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文學技巧相對較有把握。跟朋友討論音樂的時候,最怕就是聽到他們左一句「利申:唔熟樂理嗰啲嘢」、右一句「sor 我聽開啲垃圾 K 歌大冇咩文化」,有時甚至想回敬他們一句:「你估我真係識嘅咩,我都係扮㗎咋。唔通我靜靜雞 google 咗成晚又話畀你聽咩?」
就如一個看畫展的人毋須仔細懂得每種繪畫技法、各種顏料在畫布粘度上的各種分別(當然你想研究這些也不是問題),就如一個逛歷史博物館的人無需透徹認識五千年的人類文明(當然做足功課亦都無妨),任何興趣、任何文化既可以深入鑽研、亦可以點到為止——反正鹹魚白菜各有所好,不斷向著一隻生平只愛吃草(而這也沒有什麼問題啊)的牛不斷哀鳴「成個樂壇就係俾你呢種牛搞軭晒」,亦只不過是對牛彈琴而已。
所以,當有人形容「首歌好 chill」時,請不要説:呢首歌咪用咗乜嘢乜嘢 jazz chord 囉!當有人形容「個 bass 好好䟴」時,請不要説:吓日本嗰啲歌玩咗呢種曲風幾十年啦,唉香港人成日都後知後覺!當有人形容「個結他好 dreamy」時,請不要説:呢隻聲係 dream pop 嗰啲罐頭嘢嚟咋喎。
固然你可以評論音樂、你可以叫人嘗試更深入地欣賞一首音樂(而這正正是驅使創作者和樂迷進步的最大動力),但你不應該隨時指責其他人的音樂品味特別「低劣」、或是欣賞音樂的方法特別「錯誤」。對於一個正在初嚐某種興趣、某種文化的人,最洩氣的莫過於是聽到這些站於高台之上評頭品足、煞有介事地把玩著各種術語的精英論調。
畢竟,要一樣文化可以「客似雲來」,首要條件是不要太過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