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謙終於推出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取名為《Major in Minor》。唱片出版之時,5 首歌曲已相繼曝光,換句話說又是另一張「singles collection」,歌都優質,但難免缺了點新鮮感。或者是大勢所趨吧,專輯都變成了紀念品。《Major in Minor》已算盡量避免了「singles collection」的鬆散,嘗試以純音樂曲目串連各首歌曲,這種「專輯意識」還是值得一讚的。
林家謙終於推出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取名為《Major in Minor》。唱片出版之時,5 首歌曲已相繼曝光,換句話說又是另一張「singles collection」,歌都優質,但難免缺了點新鮮感。或者是大勢所趨吧,專輯都變成了紀念品。《Major in Minor》已算盡量避免了「singles collection」的鬆散,嘗試以純音樂曲目串連各首歌曲,這種「專輯意識」還是值得一讚的。
無意逐一介紹每首歌曲,我想很多讀者已看過無數介紹與評論,首 4 支主打作(〈下一位前度〉、〈Just Carry On〉、〈聽風〉和〈拼命無恙〉)更均是本網編輯的「每月推薦」,當中佔 3 首還要是「Top Choice」之選,要寫的都寫過了,就無謂重複了。
但既然選作為「Album of the Week」,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單曲以外的角度可以講講。譬如我就留意到,林家謙的歌原來也不是那麼人見人愛,喜愛的愛到死,不喜愛的可以破口大罵。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具爭議性的東西通常都是好東西。
大部分不喜歡林家謙的歌的人,針對的都是他的唱腔。別人說香港樂壇是詞大於曲,我會說,一般樂迷還是較著眼於「唱功」上,比曲詞更甚。
無意分析太多林家謙的唱腔,我會同意他談不上是甚麼技術型唱將,但評論一個歌手的好與壞,不只有唱功(何況我覺得他一點不差),也有很多其他因素,譬如感情表達、演繹上的個性等。通通都重要,但要是你有哪一方面不那麼卓越的話,其餘層面就得有很強的發揮,才能讓人記住。到最後,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總和,而林家謙的那個總和,就是歌聲有一份淡雅,演繹上傳統之中帶著不甘平凡的修飾,於是聽起來是那麼具辨識度。
無論你喜歡與否,我想有一點是很重要的,林家謙未當「歌手」之前便已闖出名堂了,靠的是音樂創作。唱腔,只是進一步把這種特色強化。況且,我覺得他的創作也如其歌聲,有傳統的地方(典型流行曲,或者說是 Cantopop 的格局),卻又不想跌進某種既定的模式(旋律走向、拍子變換),就像一個本來循規蹈矩多年的男生,突然意識到要走一條真真正正屬於自己的路那樣。
我們需要的就是那一點點的不同,所以 JW 的〈矛盾一生〉才那麼受歡迎(當年我也在《My Tale》碟評中大讚林家謙是驚喜新發現),它其實不只是歌詞好,旋律流行得來也不減優美,畢竟太多歌只是「好唱」而非「好聽」,但明明後者更加重要啊。JW 的〈自由飛翔〉、張敬軒的〈潛水〉則屬於拍子上的那一點點叛逆,骨子裡還是 Cantopop,但敢於破格(或者也是不甘平凡),大眾能接受之餘,又能從中獲得新鮮感。
寫旋律的人很多,但能寫出個人風格的卻沒幾多個。尤其現時樂評人追捧的,大多是有強烈西方音樂影響的音樂人,我們看到的是他們類型上的「喜好」,多於其「個性」;林家謙徹頭徹尾走 Cantopop 路線,反顯得親切與「獨特」,何況性格還要那麼突出。
連結林家謙的舊作來聽,〈下一位前度〉和〈Just Carry On〉多少有點「延續」的意味,出奇不意的音符錯落、難以觸摸的拍子,都成了他的特色。〈聽風〉和〈拼命無恙〉則讓我想起 80 年代英國曾有過一種被稱為 Sophisiti-pop 的樂風,不是說這兩首歌就是 Sophisti-pop 了(分別還是很大),而是都予人一種琢磨、精煉的感覺,豐富(編排)同時又簡約(感覺),並不失流行氣息。
《Major in Minor》某程度示範了林家謙的各樣殺手鐧,儘管擔當串連角色的幾段純音樂說不上很特別,但單是 5 首歌的上乘質素已有足夠推薦的理由。而明明 major 卻不那麼 bright,還帶點 minor 的氣質,大概也是專輯的另一特色吧。比較好奇的是,殺手鐧盡出之後,林家謙往後的作品如何能持續抓住你我的目光呢?尤其一個性格那麼強的唱作人,很容易讓人審美疲勞,我們且拭目以待吧。
緊貼最新音樂資訊,請讚好/追蹤 SPILL 旗下的「Overflow 音樂滿瀉」Facebook 專頁及 Instagram 帳戶。